解剖接近尾声时,张林将所有发现汇总:“死者为男性,38-42 岁,生前遭受钝器殴打(头部、颈部)、胸部撞击(导致肺挫伤),引发呼吸衰竭死亡;死亡时间为 8 月 18 日晚 8 点左右;生前被灰褐色麻绳束缚手腕,有明显挣扎痕迹,工装外套被碳钢刀具划破,可能是嫌疑人在寻找物品或搏斗时造成;死后被嫌疑人搬运至砖窑深处,尸体在搬运过程中与砖窑墙体摩擦,导致外套沾有砖屑;尸体上的红褐色泥土、黑色帆布纤维等物证,指向第一案发现场就在砖窑内,且嫌疑人熟悉砖窑环境,可能曾多次进入该区域。”
“这些结论与前期现场勘查的线索完全对应,” 小林整理着解剖报告,“灰褐色麻绳、红褐色泥土、碳钢刀具、黑色帆布纤维,还有嫌疑人的身高范围(178-182 厘米),都能串联起来了。” 张林点头,将解剖报告递给技术科:“需要加急检测手腕束缚痕处的灰褐色纤维、外套撕裂口的碳钢碎屑、鞋底的黑色帆布纤维,这些都可能成为锁定嫌疑人的关键证据。另外,胃内容物中的食物残渣也需要检测,看是否有特殊成分,帮助确定死者生前的活动区域,尤其是砖窑附近的餐馆是否有匹配的食物。”
当尸体被重新覆盖白布推离解剖室时,张林摘下防毒面具,脸上残留着消毒水的味道。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想起砖窑里那具蜷缩的躯体,心里清楚,这份解剖报告不仅确定了死亡原因和时间,更给案件侦破提供了明确方向 —— 只要顺着 “碳钢刀具来源”“麻绳产地”“死者末次进餐地点” 这三条线索追查,终将找到杀害死者的凶手,还他一个公道。
小林将解剖报告交给李明时,李明正在查看小王提交的监控排查记录。“死亡时间和原因都明确了,” 李明的手指在报告上划过,“现在证据链越来越清晰,接下来要重点围绕‘砖窑内废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