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案情分析讨论确定方向(2 / 4)

门关上时,键盘的余温还留在指尖。小周知道,比对工作还要继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被系统错误归类的档案、被家属误报的特征,都可能藏着真相。但至少现在,在这 1243 条信息的海洋里,死者的身份依旧是个谜,等待着下一轮筛查去揭晓。

    第二天一早。

    会议室的木门被李明推开时,带着废旧钢厂特有的铁锈味。长条桌上摊着死者左胸纹身的复原图,“宏伟” 两个字的笔触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与桌角那袋深蓝色纤维形成刺目的对比。李明把搪瓷缸重重放在 “钢厂腐败尸体案” 卷宗上,茶渍在封皮晕开,像极了现场发现的那摊油污。“人到齐了,” 他扫过众人眼下的青黑,“从小杨开始,现场勘查有什么新结论?”

    小杨掀起投影仪的幕布,钢厂全景图瞬间铺满整面墙。“中心现场提取的 43 码菱形格花纹鞋印,步长 78 厘米,步宽 15 厘米,推算身高 175±3 厘米,” 他的激光笔点在炼钢车间的拖拽痕迹上,“与死者的骨骼参数完全吻合,说明拖拽者就是凶手本人。但在废料处理区发现的 42 码圆形颗粒纹鞋印,步长 65 厘米,步宽 8 厘米,身高约 165 厘米,属于第二人,可能是共犯。”

    幕布切换到轮胎印的三维模型,横向锯齿纹在屏幕上旋转。“中型货车胎宽 20 厘米,间距 180 厘米,右前轮有 2 厘米切口,” 小杨的指尖划过模型上的磨损痕迹,“与铁道接缝的擦痕形态吻合,这辆车曾在 7 月 15 日晚通过道岔机进入废料区。轮胎的磨损程度显示行驶里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