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曰:“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翻开《论语?子罕》,这句看似简单的记载,却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举止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初读时,或许只觉得这是孔子遵循礼仪的日常表现,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礼仪文化,以及孔子一生所倡导的“仁”的思想后,便会发现,这“必作”“必趋”的动作背后,藏着一位先哲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仁爱、对礼仪的坚守,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温润的泉水,历经千年岁月的冲刷,依旧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为当今社会如何待人处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春秋礼仪:“必作必趋”的文化土壤
要真正理解孔子“必作必趋”的行为,首先需要回到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了解当时的礼仪文化背景。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初现端倪,但礼仪作为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准则,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天子、诸侯到士大夫、平民百姓,不同阶层的人在不同场合都有着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渗透到服饰、言行、交往等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齐衰者”,指的是穿着齐衰丧服的人。齐衰是古代丧服的一种,仅次于斩衰,用粗麻布制成,衣边缉齐,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服丧期限从一年到三年不等。在古代社会,丧礼是礼仪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伦理亲情的维护。当人们看到穿着丧服的人时,主动表现出庄重、肃穆的态度,是对他人悲伤情绪的理解与共情,也是对丧礼礼仪的遵守。
“冕衣裳者”,则是指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人。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在举行祭祀、朝聘等重大礼仪活动时所戴的礼帽,衣裳则是相应的礼服。在春秋时期,“冕衣裳者”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身份地位,或是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服饰本身就象征着礼仪与秩序。对“冕衣裳者”表示敬重,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认可,更是对社会礼仪规范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瞽者”,即盲人。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有限,盲人等残疾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生活面临诸多困难。但古人对残疾人并非漠视,反而在礼仪和道德层面有着特殊的关怀。《礼记?曲礼》中就有“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馆。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