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之后遭清廷禁毁的文献应有相当可信度吧,可以归为正史吧?
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中写道: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
可见满桂曾有怀疑是反间计,是有了确凿证据证明是袁军射他,才“大惊,入奏”。这位赤胆忠肝的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崇焕竟然会在战场上公然射杀自己。
满桂不除则北京难以骤下,时间拖久对清军不利。袁害怕清兵败退,自己通敌就会败露,所以要急迫除掉满桂,袁射杀满桂有充分动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满桂是在和清军血战后偶然退往袁营求援。清军不可能预料到满桂退往袁营。这完全是突发性偶然事件,仓促之间很难定下嫁祸之计。
再说广渠门之战。这场战斗被阎、金等人形容得天花乱坠,其实呢,关宁军面对的仅仅是正白旗2000游兵和数千被裹挟参战心无斗志的蒙古军,即便如此,袁部有三分之一的部队在副将王承胤带领下临阵脱逃,这就是竭天下之饷练成的关宁铁骑的真实表现。
满桂的死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满清官修史书《明史》说满桂因崇祯催战而死,被崇祯逼死的。众所周知,清朝篡史、改史丧心病狂最不可信。这么写无非是想证明崇祯是个昏君,无道而失国,进而证明清代明的合法性。
第二种,《辽海丹忠录》说满桂在城楼上看见满清一王爷出阵窥探我军,下城追击中伏而死。这种说法过于剧本化戏剧化,显然是小说家之言。
第三种最可信,也是《崇祯实录》、《国椎》等大部分明朝信史的说法,满桂是在和清军的血战中箭疮迸发而亡。史书载满桂所中六箭正是袁崇焕部所射,袁正是害死满桂的凶手。二人恩怨就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然而天道好还报应不爽,黄台吉退兵,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在北京人民的唾弃中结束生命。当时北京流传这样一首诗:囊疮转斗欲吞胡,报主宁嫌一命狙。血战已看奴胆落,移兵不敢近皇都。点明了满桂死因是箭疮迸发而亡,同时也说明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