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顶星之存在,我大明科学家只求反馈社会服务人民,维不求利己。
穿越众有两头奶牛给奶着,想不壮都难。贪多嚼不烂和欲速而不达均为歪理,在梁山是受批判的。这里就是贪多求快,为什么非得要按部就班,顺着蒸汽--电气—信息搞产业升级,干嘛呀!规律不就是用来打破的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砸锅卖铁办教育就成了必然,因为工业化需要庞大的理工科人才梯队。从当下的教育成果来看,当然成绩还是主要的,起码实现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不足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高端人才太少、科工技队伍进步太慢。
梁山最早的教育体系发端自平台3间土屋为校址的梁山小学,诞生于1621年末。而后经历了小学--职校--学院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发展基本实现正规化、专业化、学科化,并在完成全日制教育任务情况下担任了扫盲、短培、特培等全民教育任务。5年里先后培养出560名合格毕业生奔向各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覃媚娘、朱启明这样出类拔萃者。这些毕业生以全职、兼职、带教等形式培养后来者,至1626年末,梁山司60余万人口规模中,已拥有上千科工技人才(勉强归纳为科技人才吧)队伍,形成了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
1626年全年,梁山财政投入教育总计白银127万两,比占1625年全年军费开支高出6个百分点(不能和今年作比较,今年由于参与西南战事,军费支出高达745万两,几乎掏空家底。)最大的手笔、最重要举措,无疑是把原容美司城(现改名为容美镇)规划成文教区(这项选址有些恶搞,须知容美早先以武着名),建设完成师范学院新校址、农科院、生物化学研究院、医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地质学院、测绘学院等一批理工科高等学院,当然,这些所谓的学院不过就是几间房舍罢了,但保持了高等院校应有的地位,地方虽小而独门独院。
公司股东会在文教上的投入有目共睹。用于教育学习的,梁山最为宏大最漂亮的建筑,梁山公共图书馆及其附属建筑公共实验馆于26年末在容美镇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建筑巍峨高6层,落地玻璃门窗一改中国固有传统建筑的采光差等缺点。以水晶吊灯为标志的灯光照明不惜工本,甚至预留出了电梯位置。不经意中,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