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兴宫,这座历经劫波的古老皇城,虽经仓促修缮,仍难掩其内里的破败与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在一种极其复杂微妙、暗流汹涌的气氛中,以卫玄、李秀宁(代表鬼谷道及突厥势力)为主要推动力,联合部分倾向于维持现状或实力稍逊的反王,勉强操持起了为越王杨侗举行的登基大典。
仪式虽由李淳风以星盘浑仪精确推算,力求每一步皆暗合天象数理,严谨得近乎刻板,奈何器物残缺、人员混杂、氛围诡谲,终究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寒酸”与“强撑”,如同给一具朽木披上了不合身的龙袍。
年仅十余岁的杨侗,面色苍白,身着略显宽大的十二章纹衮冕,战战兢兢地坐上那对他来说过于冰冷沉重的御座,接受了殿内文武——主要是各路反王及其麾下将领——参差不齐、目光各异的朝拜。
山呼“万岁”之声稀落而缺乏热情,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与算计。
国号依旧为“隋”,改元“延兴”,试图在法理上延续前朝命脉,营造一种“清君侧,立明主”的假象,而非彻底的王朝更迭。
紧接着,便是关乎所有人切身利益的重中之重——论功行赏,裂土封疆。
这套分封体系,并非简单的论资排辈,而是参照了先秦,尤其是后周时代的封建模式,并结合当下混乱的势力格局,进行了一番精心包装的“创新性”构建,旨在形成一个以杨侗为名义共主,各方势力相互掣肘、暂时共存的松散联盟。
西京,终于形成了一个以“延兴”为号的朝廷政军体系。
皇帝,自然是杨侗。
居于大兴宫,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因其太过年幼(对外宣称“需潜心向学,体察民情”),暂不亲政。
原定萧皇后(已在洛阳)遥尊为太皇太后,另虚设皇太后位,形成名义上的垂帘听政,实则无人真正临朝。
内侍监,由卫玄推荐的老宦官担任,负责宫廷日常起居事务,实为卫玄耳目。
可惜,当初忙前忙后的赵德言已经被白鹭寺内侯秘密捉走生死未卜,否则这时候至少会有一个内侍监里的顶级肥差等着他。
至于殿中省,因为目前文官残缺,只能由各方塞入一定人员充数,来管理宫廷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的舆辇、服饰、仪仗等,只是这样一来运转肯定不灵,延兴皇帝杨侗的日子可就不那么舒坦了。
太子、皇子师保,暂时空缺,因为杨侗年幼婚配不全,更无无子嗣,就连他自身的教育也只是由老态龙钟、志不在此的卫玄偶尔过问一下,实际上目前根本无人真正关心这位皇帝的发展和教育。
放养。
但不管怎样,大兴城里的延兴王朝,终究还是拼凑出了自己的中枢朝堂体系。
先是三师三公这样的荣誉虚衔,自是选了重要代表人物。
太师,卫玄,兼录尚书事,总百揆。
太傅,李渊,唐王,兼军国大将军。
太保,李秀宁,平阳公主,镇国尊号。
司徒,李密,魏王。
司空,窦建德,夏王),遥领,本人常在军中。
司马,王世充,郑王,虚衔,也是军中遥领。
至于政事堂的辅政会议,由卫玄、李渊、李秀宁、李密、窦建德五人组成,名义上共同决策军国大事,实则互相牵制。
尚书省,尚书令,由卫玄兼任,总领政务。
左仆射,李密推荐其心腹房彦藻担任,分掌吏部、礼部、兵部部分职权。
右仆射,李渊推荐其幕僚刘文静担任,分掌户部、刑部、工部部分职权。
六部官员极度匮乏,多为原隋朝中下层官吏或各方势力推荐、互不统属的人员,政令出不了大兴宫者甚多。
门下省,侍中,由卫玄举荐的关陇老臣赵才担任,负责审核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