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刘亮在来的路上(2 / 3)

臣知此事棘手。为稳妥计,臣已擅作主张,派人快马前往长安,请枢密使刘亮即刻赶来洛阳。大王若无万全之策,不如听听刘枢密的意见?他素来足智多谋,或可提供良策。”

刘璟闻言,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他本也正想召刘亮前来商议此事。他看着裴侠,语气带着几分打趣:“裴公啊裴公,世人都说你严苛方正,不通世故人情。依孤看,这真是大谬!裴公分明是洞明世事,人情练达。早知如此,当初孤就不该放你来中原理政,应该让你接替郦公(郦道元),出任中书令才对!”

裴侠被刘璟这番半真半假的调侃说得老脸一红,连忙摆手道:“大王说笑了,折煞老臣了。臣之志向,在于安抚地方,为民解困。若让臣终日居于省台之内,与案牍公文为伍,非臣所愿也。”他的话语诚恳,毫无作伪之意。

刘璟在心中暗暗点头,赞叹不已。这才是不慕虚名、一心为公的社稷之臣!难怪闻喜裴氏能够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其家风可见一斑。

借着这个话题,刘璟忽然想听听这位不慕荣利的重臣对朝堂顶级人事的看法,他试探着问道:“裴公,郦公、高公致仕,相位出缺。依你之见,朝中何人可堪此重任?”

裴侠闻言,神色立刻变得极其严肃,他毫不犹豫地摇头,拱手郑重说道:“大王!此乃宰辅之任,国之重器。臣身为外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人可堪为相,唯大王圣心独断,臣不敢妄言!”他的态度坚决,丝毫不越雷池一步。

刘璟见他如此,知道再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只好笑了笑,不再勉强:“也罢,是孤唐突了。裴公且先去忙吧。”他心中明了,这四位新宰相的人选,自己还需仔细权衡,无法从裴侠这里得到捷径了。

---

两日后,长安,未央宫偏殿。

关于前北周臣子杨侃、卢辩等人在洛阳向汉王刘璟劝进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回了长安朝廷,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和激烈的讨论。

以尚书令孙俭、尚书左丞苏绰、尚书右丞元修伯为首的高官重臣,在私下的小范围议论中,大多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他们心中如同明镜一般,刘璟从未明确表露过急于登基称帝的意愿。这并非代表刘璟不想称帝,而是源于一种强大的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以“汉王”之名,在不久的将来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届时再顺理成章地登临帝位,更加名正言顺,功业也更加圆满。此刻若急于称帝,反而可能树大招风,刺激周边势力联合,打乱现有的战略步骤。

然而,与高层重臣的谨慎不同,中下层许多年轻官员,尤其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更进一步的少壮派,则对此事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们普遍认为,汉国近年来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打得南梁抬不起头,如今又拿下中原膏腴之地,兵锋甚至一度抄掠河北,梁、齐两国可以说都被打崩了脊梁。此时此刻,正是携此大胜之威,顺天应人,登基称帝的最佳时机!

当然,在这份“公心”之下,也难免夹杂着“私意”——一旦汉王登基,势必大封功臣,加官进爵,他们这些中下层官员,自然也能跟着水涨船高,分得一杯羹。一时间,要求刘璟顺应“天命民心”,早日正位称帝的呼声,在长安的中下层官员中开始悄然涌动。

---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枢密使刘亮的府邸中。

刘亮正匆匆收拾着行装,他的妻子史氏站在一旁,脸上写满了不满和埋怨,絮絮叨叨地说着:“你这刚回长安还没两天,凳子都没坐热,这又要急匆匆赶回洛阳去?难道偌大一个汉国,离了你刘亮就转不动了吗?什么事非要你亲自去不可?”

刘亮手下动作不停,头也不抬地解释道:“夫人莫要埋怨,裴公从洛阳来信,信中言及之事,关乎重大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