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许昌理政一(2 / 3)

>

各地政务更是混乱不堪!

宇文泰为了战争,长期重用武人担任刺史、郡守,这些人只知盘剥,不通治理,导致各地税收标准不一,有的地方为了筹措军费,横征暴敛,税都预收到五十年之后了!

这简直是竭泽而渔,民不聊生!”

刘璟静静地听着,待刘亮怒气稍平,才缓缓道:“军师息怒,此事也不可全然归咎于下层文吏,更不可一概而论。

前几日,我与唐瑾、王庆等原周国降臣谈过。

周国诸多恶政,根源在于宇文泰长期穷兵黩武。

为了获得地方士族豪强的支持和手下军头们的拥戴,他不得不纵容他们恶意侵占民田,将国家应有的赋税转嫁到普通农户头上。

你想想,就连宇文护那五百亲卫,哪个名下没有上千亩的‘勋田’、‘赐田’?这些田,难道真是无主之地吗?不过是巧取豪夺而来罢了。”

刘亮苦笑一声,揉了揉胀的额角:“大王明鉴。

可宇文泰整出来的这烂摊子,如今却要我们来收拾。

各地吏员回报,我们贴出告示,宣布汉国将重新清查田亩,按实授田,减轻赋税,可百姓们被周国的‘虚授’害苦了,一听‘授田’二字,竟畏之如虎!

官衙大门敞开,请他们前去登记,竟无人敢去!

这……这政令如何推行?”

刘璟叹了口气,指着地图道:“信任一旦失去,重建何其难也。

为今之计,要之事,便是彻底清查田亩人口,必须派得力干员,厘清哪些是实授,哪些是虚授。

有实田者,保障其权益;无实田而背负虚税者,一律豁免;被豪强侵占者,限期清退。

唯有如此,方能取信于民。”

刘亮面露难色:“大王,您这是难为臣了。

臣所长在于军谋,这清查田亩、厘定赋税、安抚地方的内政之事,千头万绪,非臣所能啊。”

刘璟看着他,语气坚定:“无妨,你先顶几天。

我已决定,调裴侠出任中原行台尚书,总揽中原各州政务!

裴公为官清正,善理庶务,更兼嫉恶如仇,不畏豪强,定能厘清这中原乱局,还百姓一个清明!”

刘亮闻言,精神稍振:“裴公若能来,自然再好不过。

只是中原六州,地广事繁,仅靠裴公一人,恐怕仍是捉襟见肘吧?”

刘璟点点头:“不错。

还需再调苏亮出任行台尚书左丞,协助裴公处理日常政务;调杨愔出任行台尚书右丞,负责文书案牍及与关中本部的协调。

此二人皆精明干练,可成裴公臂助。

至于六州刺史……”

他顿了顿,决然道,“皆从关中调任熟谙我汉国律法政令的官员充任,务必使政令统一,上下贯通。”

刘亮想了想,又提出一个问题:“裴公一走,朝中吏部尚书的位置可就空了出来。

吏部乃六部之,掌管官员铨选,至关重要,不可一日无人啊。”

刘璟的神色变得有些复杂,他沉默片刻,才道:“不只是吏部。

在此次出征之前,郦公(郦道元)和高公(高翼)已经数次向我透露致仕之意。

只不过我当时以战事为由,暂且压了下来罢了。”

刘亮一听,眉头立刻紧紧皱起:“大王!

朝堂十位高官,若一下子连去三位元老,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难免会引起朝局动荡,人心浮动。”

刘璟走到窗边,望着外面许昌城的景象,语气中带着理解和尊重:“郦公年事已高,其志不在朝堂,而在于山水之间,他渴望从繁杂政事中解脱出来,全力完成那部旷世之作《水经注》,于公于私,皆有大益,我怎能不应允?高伯父也早已到了含饴弄孙、颐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