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送别(1 / 2)

PS;今日本书正式突破百万字,

小作者悄悄给自己点了个催更,预祝这本书能顺利完结。

闫埠贵看着俩儿子,眼眶红得像熬了几宿的兔子眼,可硬是把眼泪憋回去了,

只是卯足了劲儿拍了拍他们后背,声音哑得像塞了团干棉花:“到了农村,听组织的话,

好好劳动,别偷懒,也别跟人起冲突,凡事多让着点。家里有我和你妈呢,不用惦记。

我这几天再去跟学校说说,看看能不能把教案要回来,要是能重新上课,将来你们回来,

也能有口热乎饭吃,不用在外头遭罪。”

刘清儒在旁边看着,心里跟揣了罐儿五味酱似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是滋味。

他门儿清,闫家兄弟这一去,可不是三俩月能回来的。

坝上那条件苦得邪乎,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他们要在那儿熬多少年,想想都觉得难。

闫解旷虽说离家近点儿,可想要“早些回来”,那可不是嘴上说说的事儿,

板上钉钉得等个七八年,等到知青返城政策开始实施,他们才有机会,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闫埠贵在黑芝麻小学的困境,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未来几年,学校的教学秩序怕是很难恢复,他这个老师,

还得在这样的处境里熬着,没个盼头。

而且往后几年,粮票依旧紧俏得跟宝贝似的,就算闫埠贵能在学校安稳下来,

能多领的粮票也是有限的,怕是难满足俩小子在乡下的需求,到时候还得想辙。

该说的话,这一个月早就翻来覆去说烂了,所以一行人都闷头往外走,没什么话。

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寒冬冻得发脆,缝隙里还嵌着上一场雪化了残留的泥渣,

踩上去偶尔会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出了大门,胡同两侧的四合院门大多关得严严实实,灰瓦土墙在晨雾里泛着冷硬的光,

只有几家门楣上还挂着褪色的红灯笼,是去年春节留下的念想。

风吹过的时候,灯笼穗子有气无力地晃着,沾着的尘土簌簌往下掉。

刚出胡同口,就听见南锣鼓巷北口传来此起彼伏的说话声。

巷子里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像干枯的手指戳向灰蓝色的天,

树身上贴着几张泛黄的标语,字迹被风雨浸得模糊,

只隐约能看见“抓革命”“促生产”的字样。

路边摆着几个铁皮煤炉,是巷子里人家用来取暖的,炉口飘着淡淡的青烟,

混着远处早点铺飘来的稀粥香气,在冷空气中慢慢散开。

偶尔有自行车从身边经过,车铃“叮铃”响着,车后座上捆着的大白菜叶子还带着霜花。

中间还夹杂着拖拉机的“突突”声——三辆拖拉机是街道革委会特意调过来转运行李的。

拖拉机碾过巷面时,把铺在路中间的碎石子轧得蹦跳,惊飞了墙根下躲风的几只麻雀。

巷口的老剃头铺还没开门,木质门板上的“国营”二字漆皮剥落得厉害,

旁边的修鞋摊倒已经支起来了。

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攥着锥子,正低头给一双旧布鞋钉掌,

鞋面上的补丁摞着补丁,鞋底磨得快见了布筋。

“拖拉机来拉行李喽!火车站的大客车在北口外接人!”

有人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巷子里的人立马都往北口涌。

路过巷中间的粮店时,能看见玻璃窗上贴着“凭票供应”的告示,窗内的货架空荡荡的,

只有角落里堆着几袋玉米面,袋子上印着的“备战备荒”字样格外醒目。

几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孩子扒在粮店门口张望,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里面,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