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下午我们得去601所跟112厂那边。”
随着学校这两年一直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却因为资金问题,建设规模不大,导致办公跟教学都不够用,连学生都有不少在外面租房子上课。
不过,战机项目的人不少,加上这几年一直都在缓慢地发展,学校去年修的一栋规模不大的教学楼,被划给航空航天的专业,战机团队就占了整整三层。
“学校在恢复航空航天专业前,就已经跟601、607、611、410等单位达成了合作,目前主要是以歼-9的技术成果为基础……”
一边往航空楼走去,谢威一边向龙耀华跟其他首长介绍学校战机相关技术项目的情况。
“歼-9?不是因为技术难度大、性能指标无法达到而彻底终止了?”
“前些年就已经减少了投入啊。”
“歼-9是高空高速战机,目前战机不是已经开始摒弃了高空高速,转而追求综合作战性能,这是你们提供的报告吧?”
几名空军首长都熟悉歼-9的情况。
多次技术讨论会议,多次修改技术指标。
从最初的双24到后来的双25,再到后来的双26指标变化,歼-9的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
从一开始的设计思想就非常超前,却面对国内工业底子薄弱、经验不足、配套跟不上等问题。
在如此环境下,歼-9的设计一开始是达到了单发战机性能极限的2.4马赫飞行速度;空军在此基础上提出双25指标,611采用鸭翼气动布局来应对,可随着战斗机性能要求提升,空军更是激进地把指标提升到了双26……
国际上单发战机最大速度都未超过2.4马赫,而国内对单发的歼-9提出的双26指标几乎是苛严到了无法实现的程度。
当然,如果这样的指标的战机能设计制造出来,歼-9性能绝对能在国际上靠前。
然而,配套的涡扇-6、电传操纵技术这些核心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最终导致歼-9的性能指标只能是一种狂想!
空军已经详细评估过,才终止了歼-9的研发。
难道哈工大的人不清楚?
“歼-9的气动布局、设想都是超前的……之前无法满足性能指标,不是因为设计有问题,而是配套的电传操控系统跟发动机跟不上……”
谢威解释着。
“何况,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必须达到的性能指标,而是根据我们的技术水平,尽量达到我们能达到的程度……而且现在学校只有一个跟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超-7项目,还处于论证阶段,他们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