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其他单位借调的技术骨干以及自己的几名学生呢。
“其实没有想的那么困难。只要我们技术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理论研究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一旦配套跟上,设计成果直接就能从图纸走向实物产品……”
看到两人的表情,谢威就知道他们没那信心。
尤其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李校长,他是亲自感受到了17国联军的火力有多凶猛。
“国外,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视火箭炮,尤其是在远程、超远程领域。无论是苏军还是美军,火箭炮实际上已经变得尴尬起来,在近距离,可以通过身管火炮来实现炮火覆盖;距离再远一些,就可以利用空中集群进行火力支援;更远距离,火箭炮射程够不到的已经是中远程导弹跟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畴……”
谢威说的是事实。
中国的一些独步全球的军用技术之所以发展起来,甚至发展到国际上只能仰望的程度,并不是一开始中国在这些领域就领先。
而是没得选择的无奈!
苏联为了弥补炮兵射程有限,导弹又太过昂贵,专门开发前线战术支援飞机;美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虽然依然装备了炮兵,在新的战术研究方向,却开始逐渐把炮兵的作用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中远程战机、导弹……
中国没得选择而独步全球的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轰炸机项目。
在一开始,受到技术、经验、材料、加工甚至发动机等的限制,一直只能在轰-6上做文章,轰-6爷的改进型号,使得26个英文字母都不够用,没办法之下,就只能用两个字母来命名新的改进型号……
而到了最后技术储备够了,却发现,就连隐形轰炸机,空军都瞧不上了:隐身轰炸机在极限作战半径下,载弹量终究是不够大的,一架动辄数十亿。
而能达到同样航程的无人机,载弹量1500公斤,一架的成本只要百万甚至几十万。
一架隐身轰炸机可以制造数百架甚至数千架的远程无人机。
如此情况下,隐身与否,还重要?
所以,在谢威的时代,连轰-20甚至轰-30的出现,都不怎么受空军重视了。
类似的还有国际空间站不带中国玩儿,中国就自己搞个空间站;因为自己的导弹技术发展比不上国外,就疯狂地发展防御技术,结果超高音速武器一骑绝尘……
“好吧,就当你说的这些有道理,搞出来,卖给谁?”
谢威的说辞,动了心的李校长确实找不到理由反驳。
出口,不仅能带来国家急缺的外汇,更能让中国武器装备在国际上占据市场,甚至在实战中展现出战斗力,以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