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带血的证据(2 / 4)

,他决定亲自带队深入调查。他们走访了项目受益户、村干部、工程承包商,甚至找到当初负责审批的财政局工作人员。经过三天高强度核查,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报告显示:该项目原计划修建一条通村公路,预算1200万元,实际拨款8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支付前期征地补偿,剩余资金至今去向不明。而公路建设仅完成30%,村民怨声载道。

    “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系统性漏洞。”朱远航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需要建立更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

    这份报告经研究中心上报后,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巡视组随即介入调查,并约谈相关责任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自查自纠,对涉事人员作出处理。

    风波过后,朱远航并未松懈。他意识到,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执行层面的保障。于是,他提出推动“阳光政务”平台建设,将所有民生项目纳入统一监管系统,实现从立项、审批、施工到验收的全流程公开。

    “老百姓有权知道钱是怎么花的。”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减少腐败空间,增强政府公信力。”

    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并迅速在多个试点县市推广。例如,在青海黄南州同仁县,当地通过“阳光政务”平台公示了全县36个扶贫项目进展,群众可随时查询资金流向,极大提升了满意度。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推动建立了“群众监督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选出1-2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村级事务,并向乡镇党委汇报。

    “以前总觉得监督是上级的事,现在发现,群众才是最有力的监督者。”一位担任监督员的藏族老支书感慨道。

    这些举措初见成效,但朱远航深知,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制度,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有一次,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年轻干部提问:“朱主任,我们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懂双语、熟悉本地文化的干部更少,怎么办?”

    朱远航回答:“这个问题很现实。我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比如通过‘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选拔优秀青年到内地高校进修;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退休教师、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者等群体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山货,带动了全村增收。后来,村里推选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产业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座谈会结束后,那位干部专门找到朱远航:“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开会、发文件,现在才知道,治理其实是一种服务,一种责任。”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自然会信任你。”

   &n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