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
主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热情地给他倒了一碗热茶:“朱书记,您说的城乡融合,能让我们这些偏远村子也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吗?”
朱远航郑重地点点头:“这是我们的目标。城乡融合,不只是经济发展上的融合,更是生活质量、基本权利上的平等。”
老人听后眼圈泛红:“那我们就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离开那户人家时,朱远航心情沉重。他知道,政策再好,如果落不到实处,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他下定决心,要在文件中明确写入“基层监督机制”和“群众满意度评估体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回到北京后,他立刻向课题组提出建议:“我们要在文件中设立一套完整的反馈机制,让群众有渠道反映问题,让政策执行不走样。”
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并成为文件的一大亮点。
2028年春天,《关于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文件发布当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中国城乡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朱远航却依旧低调。他没有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参加发布会,而是在党校的办公室里,静静地翻阅着文件全文。当他看到“鼓励各地探索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治理”等内容时,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青岭的信件。信是新任县委书记写的:
“朱书记,您好!昨天全县召开了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我们在会上重点学习了您参与起草的《指导意见》,大家都深受鼓舞。特别是文件中提到的‘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正好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坚持的做法。现在有了政策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把这条路走下去。”
朱远航读完信,久久未语。窗外春意正浓,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的办公桌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影。
他轻轻合上信纸,目光坚定如初。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地位,而是为了让千千万万像青岭这样的地方,能够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一年夏天,他再次带队前往西部民族地区,开展新一轮治理改革试点。这一次的目标,是在文化多元、语言多样、习俗各异的背景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临行前,他在党校的图书馆里,翻看过去的笔记和照片,准备写一篇新的文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而我,愿做其中的一员。”
夜色渐深,图书馆里只剩下他一人。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书页上,映出一行行清晰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