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他作为地方代表发言。会议规格极高,中央多位领导将出席,各省也派出了主要负责人参会。
朱远航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展示青岭经验的机会,更是一次对“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全国性检验。他连夜整理思路,准备了一份题为《从共治到共享: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的发言稿。
在发言中,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谈到了基层治理中的现实困境:比如技术推广中的“数字鸿沟”,比如公众参与中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制度设计中的“权责不清”等。但他更强调了解决路径:“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是让政府变得更强大,而是让群众更有话语权;不是让技术成为权力的工具,而是让它成为服务人民的桥梁。”
这番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会后,多位省级领导主动与他交流,希望借鉴青岭经验。而一位中央领导在总结讲话中特别提到:“朱远航同志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技术革命,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我们要鼓励更多像他这样的干部,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担当。”
这场会议之后,朱远航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他始终保持清醒,深知任何制度的推广,都必须经历时间的检验。他开始着手推动“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制度化落地,在县委的支持下,牵头起草了《青岭县治理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六大核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权力监督机制、技术赋能机制、政策反馈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干部激励机制。
方案出台后,县委组织了多轮论证,并邀请省社科院专家进行评估。最终,该方案被省委列为“全省基层治理改革试点项目”,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与此同时,朱远航也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治理现代化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而是真正融入社会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他提出了“治理文化培育计划”,主张将治理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活动、企业文化等多个领域。他亲自推动在全县中小学开设“公民治理课”,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议事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还支持成立“青岭治理文化研究会”,邀请本地作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共同创作一批反映基层治理实践的文艺作品,包括纪录片、小说、话剧等。其中一部名为《共治之路》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经出版便引发广泛关注,被多家媒体推荐为“年度最具社会价值图书”。
朱远航深知,文化的塑造比制度的建立更为缓慢,但一旦形成,其影响也更为深远。他常说:“治理现代化,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的演进。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就在他全力推进治理文化培育的同时,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再次将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信是中央党校一位资深教授写的,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朱书记,您的治理理念,正在成为我们党校教学的重要案例。但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当制度创新与传统权力结构发生冲突时,如何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