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接受表彰时说:“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青岭教会我的,是责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2077年秋,青岭村迎来“朱武精神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十年来,该院已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成为全国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智库。
纪念大会上,一部名为《信仰的接力》纪录片首映,真实记录了青岭村三代党员干部的成长轨迹与精神传承。影片中,老支书、现任村干部、年轻志愿者同台对话,讲述各自眼中的朱武精神。
“对我来说,朱武精神就是‘干实事’。”老支书坐在轮椅上缓缓说道,“不图名利,只求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而对我而言,它是一盏灯。”现任村支书接过话头,“照亮前行的路,也提醒我们别走偏了方向。”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它是信仰,也是责任。”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坚定地说,“我们要把这份精神继续传下去。”
影片结尾打出一行字幕:
“真正的传承,不在纪念馆,而在人心。”
2078年冬,随着“朱武精神全球传播计划”的深入推进,青岭村开始尝试用更多元化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村里推出了一档英文版短视频栏目《TheSpiritofZhuWu》,通过短小精悍的影像片段,向海外观众介绍朱武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内涵。
栏目上线后,迅速在YouTube、TikTok等国际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有国外网友留言称:“原来中国的基层治理不是‘神秘主义’,而是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青岭村还与多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朱武精神工作坊”,邀请各国青年代表来村交流学习。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发展模式产生兴趣。
2079年春,中央党校将“朱武精神与新时代基层治理”正式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课程。每年都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走进青岭村,实地学习“群众路线”“阳光政务”“党员先锋岗”等实践经验。
一位来自西北地区的县委书记在结业典礼上感慨道:“过去总觉得‘为民服务’是个口号,来了青岭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逻辑。”
与此同时,青岭村的“朱武青年志愿团”也迎来了第100万名注册志愿者。这支队伍遍布全国各大高校、机关单位、社区街道,已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平台。
2080年夏,青岭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朱武精神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该项目将全面修复村内历史建筑群,打造集红色旅游、研学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基地扩建过程中,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人也纷纷回村参与建设。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根,不能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