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公益基金的“扩容计划”(3 / 4)

我是‘小农技员’,还奖励我一颗糖,是橘子味的。”

    林舟把这些日记抱去出版社时,编辑张姐正在拆快递,指尖沾着油墨,桌上堆着刚校好的书稿。她接过帆布包,刚拿出小娟的日记,指尖触到带着泥点的纸页,突然红了眼——她想起上周带儿子去郊区农场,六岁的儿子指着地里的黄瓜问:“妈妈,这是超市里的黄瓜吗?怎么长在土里?”

    “我儿子总说‘菜是超市长的’,这些日记比任何科普书都管用。”张姐擦了擦眼角,把日记摊在桌上,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纸页上的泥点和蜡笔画上,“书名就叫《花盆里的春天》,封面用小娟画的番茄苗,内页保留泥点和修改痕迹,不用修图,真实最动人。我还要在书里加个‘种植小问答’,让王教授和老吴来答,比如‘番茄长虫了怎么办’‘花盆亮红灯是什么意思’,这样家长也能看。”

    书出版那天,林舟特意去了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书店是老建筑,木质书架的味道混着纸墨香,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他刚进门,就听见个清脆的声音:“妈妈,我要这本!封面上有番茄!”

    是个穿蓝白校服的小姑娘,扎着马尾,校服袖口沾着点铅笔灰,手里拿着本《花盆里的春天》,正扯着妈妈的衣角。妈妈笑着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为什么想要这本呀?”“我想种番茄给爷爷吃,”小姑娘的声音带着认真,“爷爷在乡下,腿不好,种不动地了,我种好了寄给他。”妈妈的眼睛亮了,接过书翻了两页,对收银员说:“再买一本,送给班里的留守儿童,让他们也能写日记。”

    张姐拿着销售报表跑过来,报表上的数字用红笔标着,“首印 5000册”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对勾,下面写着“加印第三次,已下单 10000册”。她的声音有点发颤,指尖捏着报表的边角:“我做编辑二十年,第一次见这么多人抢着买一本‘孩子写的书’。昨天有个幼儿园老师,一下子买了五十本,说要给孩子们当教材;还有个退休老教师,写信来说要捐出自己的花园,给孩子们当种植基地。”

    林舟看着报表上的数字,突然有了个主意。他掏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消息:“发起‘一本书,一个基地’活动,读者每买一本《花盆里的春天》,出版社捐 2元,我们基金匹配 1元,凑够 3000元就给乡村学校建一个迷你种植基地,包含 10个智能花盆、一套种植工具、一本教材。”

    活动上线当晚,基金公众号的后台就“炸”了,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林舟和团队成员在办公室熬夜处理,志愿者们主动来帮忙统计捐款,有人带来了咖啡,有人带来了面包,办公室的灯亮了一整夜。凌晨三点,后台显示订单突破 800笔时,负责统计的小姑娘突然哭了:“有个读者留言说,‘我小时候在农村种过菜,现在在城里,想帮孩子们圆个种植梦’,还额外捐了 1000元。”

    一周后,捐款数额突破 50万时,林舟正在办公室和王家村小学的老师视频。屏幕里的信号有点卡,但能清楚看到小娟举着颗通红的番茄,番茄上还沾着水珠,亮闪闪的。她身后的新基地里,10个智能花盆整齐地排着队,显示屏亮着绿灯,老师站在旁边,笑着说:“孩子们现在每天都记日记,写完了就念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