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紧急信号穿透地火通信的延迟,在实验室的警报系统中拉出尖锐的蜂鸣。屏幕上,“战神一号”科研站的数据流呈断崖式下跌,最后定格在一行刺眼的红色警告:“生态循环系统异常,大气含氧量0.3%,人员失联”。
王玲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的,指尖在全息控制台飞速划过,将火星的三维模型放大到占据整个墙面。“战神一号位于乌托邦平原南部,是我们建立的首个闭环生态试验站,搭载了基于《天工开物》理念设计的‘草木共生’系统。”她的声音因急促而微微发颤,“站内有8名核心研究员,按照应急储备计算,他们的便携式氧气最多支撑96小时。”
林薇已经调出了基地的结构蓝图,眉头拧成了结:“问题比想象中更棘手。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超过150℃,沙尘暴正以每秒40米的速度席卷基地周边,传统救援飞船根本无法着陆。更要命的是,生态系统的异常源头不明,从传回的最后一帧画面看,似乎是藻类培养舱发生了连锁反应。”
陈凯的团队早已启动“星际智慧图谱”,屏幕上瞬间弹出数十条关联信息。“你看这个,”他指着其中一条古埃及文献记录,“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沿岸修建粮仓时,会用芦苇层隔绝潮湿与虫害,还通过通风廊道调节内部温湿度。战神一号的生态舱虽然是现代科技构建,但本质也是‘封闭环境的平衡管理’,或许能从中找到突破点。”
赵阳正对着火星环境模拟数据皱眉:“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沙尘暴中的硅酸盐颗粒锋利如刀,常规防护服撑不过半小时。而且生态系统崩溃后,舱内可能残留有毒气体,救援队员的行动受限极大。”他突然指向屏幕上的敦煌壁画扫描件,“唐代壁画里的‘飞天’服饰采用多层轻质丝绸叠加,既防风沙又不妨碍动作,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层叠结构,改进防护服的外层材质。”
48小时后,搭载着救援小组和改进型装备的“夸父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