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4 / 5)

触碰蔷薇 子木李 3797 字 10天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筱帆开始接触前沿科技领域。她拜访了多家顶尖科技公司,与工程师们探讨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情感分析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监测中。

    “如果我们可以训练模型识别出带有攻击性或自残倾向的语言模式,那么就能提前预警,”一位年轻的AI专家向林筱帆解释道,“不过,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同时也必须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

    林筱帆对此深感认同。“隐私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不能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她坚定地说道。

    与此同时,她还组织了一支跨学科团队,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计算机科学家,共同开发和完善这个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需要协调不同领域的专家之间的意见分歧。

    有一次,团队内部关于是否应该公开某些敏感信息产生了激烈争论。一部分成员主张完全透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信任;另一部分则担心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面对这种情况,林筱帆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耐心倾听每个人的观点,并最终提出了一套折中的方案:即通过分级机制控制信息流通,确保既能满足透明度要求,又能保护用户隐私。

    ####浦应辛的政策推动

    另一边,浦应辛则致力于从政策层面推动“数字守护者”项目的实施。他意识到,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国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

    于是,他开始游说各国立法机构,呼吁他们制定更严格的网络监管措施,同时鼓励学校和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浦应辛在一次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道,“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它的健康与安全。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更有义务保护那些尚未具备足够判断力的孩子们。”

    他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共鸣,许多国家纷纷表态支持。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对该项目持保留态度。对此,浦应辛并未气馁,而是继续努力寻找突破口。

    例如,在与某国政府谈判时,他了解到对方的主要顾虑在于担心项目可能侵犯公民言论自由。于是,他立即调整策略,强调该计划的核心在于预防而非干预,并承诺会严格遵守当地法律。

    这种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渐消除了各方疑虑,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初见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数字守护者”项目终于初见成效。系统成功识别并干预了数百起潜在危机事件,挽救了许多生命。

    一位曾遭受严重网络霸凌的高中生通过匿名平台联系到“公益联盟”,得到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以为自己永远无法摆脱痛苦,但你们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样的反馈让林筱帆和浦应辛倍感欣慰。他们明白,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