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台不耀,涡心在深靛里低呼吸;
年轮塔把低频“在拍”
压回日常,像把一条躁动过的河安安稳稳按进河床。
墙上四句,仍先把一切系住:
不以死换路;不设单心锁;弱声先于多数的快;不可逆伤害不可上调。
今天,它们被写在一块社区公告板的顶格——
不是金匾,是木板;不是宣誓台,是小广场旁的树荫下。
掠夺者试点社区迎来第三个月的晨光,
水塔嗡鸣,校钟“短—短—回”
,
孩子们背着书包从新修的防尘路上跑过,
芽叶徽片换成了校徽:一盏不耀的灯,旁边一把小扳手。
林战没有仪仗,只带了本子与笔。
陪同的有苏离、伊娃、雷枭、巴克、零,以及掠夺者议使与两名青年志愿者。
“巡访先看路,路平才好说话。”
巴克蹲下检查井盖,扳手轻敲两下:短—短—回。
社区的合约板立在小广场:
《多文明社区合约(试行)》
“合约里最难的是‘词—号—条’,”
议使笑得有点羞涩,
“我们习惯用口号,现在学着用编号。”
零把“词(日常)、号(负例编号)、条(p)”
的转换卡片贴在公告板下,
又在下方留白:“不同文化可写‘词’,我们来配‘号’与‘条’。”
社区诊所门前,苏离给排队的人“在场扣”
,
对每个来访问同样一句:
“今天,你想把‘快’改成什么?”
有人说“等一会儿”
;有人说“喝口水”
;
也有人把手放胸前,学孩子们的节拍:短—短—回。
清水站二号旁,阿温带着两名他族青年示范滤芯更换,
先闻味,再看色,最后听声。
“水像话一样,先问在前;滤芯像条款,定期复核。”
他把“更换记录”
写在墙上黑板:228—229—228(短—短—回),
看得懂,比听说更有用。
巡访到市场巷口,一位本地摊主与一名他族青年正为“斤两”
拌嘴。
伊娃没有上前评理,先递出“小账本”
:
“把争议写下,去‘调解铺’,三步走。”
调解铺是旧缝纫店改的,墙上只有三句话:
“记录先行;冷静三拍;共识一条。”
十五分钟后,双方在地秤上贴了“校验章”
,
各自签名。
“比吵快。”
摊主挠头。
“并且能复用。”
他族青年有点得意。
试点社区以中午为界,文化节开场。
没有鼓,只有摊位:
词—号—条翻译摊、扳手与螺丝体验摊、负例卡再创作、食帖交换、歌与拍。
扳手摊上,巴克让每个孩子拧一次标准件,
拧完就写“228—229—228(短—短—回)”
,
把毫米当字帖,写三行。
掠夺者少年抬头:“是不是写好字,扳手就稳?”
巴克乐了:“是,字稳,手也稳,心也就稳。”
孩子们笑成一串铜铃。
负例卡这边,伊娃带大家把“更纯阀”
的图标画成一扇半掩着的门,
门缝里不再放火,而放一杯水。
她说:“先喝水,再说话。”
大人们点头,小孩也点头。
食帖交换摊位最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