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虽然不能亲临一线,但是皇帝眼前是能够汇聚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获得的大量信息的——天下的消息都要往回汇报,纵然不能在某一件事情上亲临一线,但优秀的皇帝,是可以通过眼前全国各地各种相关不相关的信息,综合拼凑联系起来一整个面的。
或许这边的州城有所隐瞒,但是这些官员想要隐瞒的信息,通过另一边一个州城的汇报反而被透露了出来……
当然,这一次起义军诈降倒还不需要联系这么多消息,朱由检只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心,就有概率能够阻止这样的后果的发生。
或者,他表示不能这么轻易招降,还需要多观察试探,进一步削弱起义军的力量;或者,他表示招降可以,但是要加强相关的防备镇守措施,比如要怎样怎样,明确要求陈奇瑜做出相应准备并且上报……
但是朱由检也没有做到。
啊,他看了汇报,进行了思考,和官员们应该也有过商讨,然后批准了!——对,除了兵部尚书外,明朝的其他核心大臣们难道也都表示赞同?那这群人的脑子全都是怎么长的?要是真的全都赞成的话,一群这样的核心大臣,明朝完蛋那才正常。
刘彻无语摇头。
不过很快,他就又想到了一个大问题:如果说这件事情是陈奇瑜,或者陈奇瑜和兵部尚书自行决定,那么接下来出了岔子,还比较好处理,或者说,朱由检或许还能正常处理——之所以是“或许”,是因为之前进京勤王的时候,那山西军队的遭遇,不是惩处兵部官员,而是抓了山西军队的主帅然后处死……
这让刘彻对朱由检的思维是否正常抱有怀疑。
但这一回,这是朱由检亲自批准过后的结果,那么,他能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吗?能承认是自己最终拍板出了问题吗?能承认是自己相信错了人,自己任命的官员有问题吗?
……不过话说回来,上次山西军队那件事儿,虽然肯定兵部有问题,但也没说当时的调兵三天三个地方这个安排,没有经过朱由检的批准……
要是真的当时也经过了他的批准才下达命令……所以他才不愿意处理兵部官员?
【于是,崇祯七年六月,陈奇瑜代表朝廷,正式和这部分起义军达成了招安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