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川北地区。】
【吴友仁这一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反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况且,他不仅是自己反叛了,他还在煽动明夏国内所谓“清君侧”“杀戮功臣”的各种言论;同时,还直接派人去和关中地区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互通有无。】
【面对这种情况,明夏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当即,便派遣军队前去征讨,但是数次征讨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丞相戴寿亲自带兵八万前去征讨吴友仁,这一次,吴友仁看见戴寿带着的军队数量之多,人多势众,于是干脆退回了城里面坚守不出;同时,他还派人传信给丞相戴寿,表示自己可以投降,不需要你们攻城。】
【但是,这个投降是有条件的——我当时的口号是“清君侧”,宣言是“有人矫诏杀戮功臣,我要为了自保”……现在,要是什么都不做,直接就这么投降了算什么事儿?】
【所以,我可以投降,但是明昭必须先被处死!要是不诛杀明昭,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宁,众人心里面就不会服气”;而只要明昭被诛杀了,那么他早上被诛杀,我傍晚就一定会赶到。】
“这还能跟朝廷谈条件的……不过这明夏这边,怎么就能数次征讨而失败呢?”有人咂舌,又不太理解。
——要说万胜是个厉害的领兵之人,那没问题;但是没了万胜,难道明夏朝中竟然就无人了吗?!
难道没了明玉珍本人,没了万胜这个总是领兵的人,明夏里面的将领就都是一群草包了吗?
不能吧?
但是那为什么明夏屡次派兵征讨这个吴友仁,就一直没有获胜,屡屡失败呢?走到最后,竟然还要和这个吴友仁谈条件了……
“或许,除了军队确实不怎么样意外,也是有人故意为之?”一个人思考了许久,最终道。
故意为之?这什么意思?
周围不少人一时间不能够理解,于是转而看着此人。
他摇头晃脑:“就是说,这明夏的朝廷里面,有些小心思,想要趁着这个机会从朝廷、皇帝手里面抢夺权力的人不只是吴友仁一个,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起兵直接反了明夏政权,但是他们心里面也有这个想法,想要趁着吴友仁这么做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