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最早应该叫“头名状”。
正式的出处不可考,文字记录的话,几百年前就有。
最出名的,便是《水浒传》。
其中梁山泊首任寨主,小鸡肚肠,心胸狭隘的“白衣秀士”王伦。
就是吴用“拱火”后,后来被林教头宰了的那位。
在林教头上山时,要求他交“头名状”。
林教头起初还不明所以,经过解释才知道,是让他去山下杀个人,把头颅拿回来,当做入伙的标记。
至于杀的是谁,那我们管不着。
视人命为草芥。
要拿一颗人头做状子,这就叫头名状。
后来念着念着,说着说着,就变成了投名状,也不只是雅称,还是别称。
剧本中庞青云,赵二虎,姜武阳三人纳状,也是杀了三个人的。
歃血为盟,只不过歃的是别人的血。
俗话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桃园三结义是个人都熟,刘关张三人同生共死,一起创业,相继陨落。
是华夏情义的代表性人物。
而瓦岗一炉香,说的是《隋唐演义》中,以秦琼为首的瓦岗四十六友,在贾柳楼焚香结拜。
可后来这帮人却因为各自的利益和志向而分崩离析,拔了香头。
所以说人多没用,越多越乱。
而《投名状》的故事,基本就是个反向了“刘关张”。
并且刚好能对应上三人。
庞青云对刘皇叔。
赵二虎对关二爷。
姜武阳对张三爷,这俩都是遇到事的反应,都是“俺也一样”。
从故事说到人物,从人物聊到背景。
陈可欣有没有能力拍好这种他从未涉及过得古装大戏,大家不清楚。
但张远清楚一点。
作为香江人的他,是一点没有某些帝圈编剧和导演的臭毛病。
那就是帮满清洗白。
国内大部分影视作品,但凡和“辫子”沾边的,大多出自帝圈,又或多或少会给遗老遗少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