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收拾好了,呆会儿可以利用刷锅水煮猪食。
梁月梅和李强前后脚回来,她也背着一捆猪草,放在了李建国的边上,一边解头巾一边说道:“这小龙在,我可享福了,都不用中午人做饭了。”
“明天就得忙了,明天我进山。”
李龙盛好面放在灶台边上说,“进山偷懒一回。”
“那叫啥偷懒哩?伱那才是正事。”
梁月梅虽然知道李龙是开玩笑,但她还是纠正说,“你忙你的,我也就开个玩笑。”
李强过来给李建国打下手,把剁好的猪草都放进猪食盆里。
等这些收拾完,洗手吃饭。
“苇湖沟里过水了,下午我去接娃娃们放学。”
李龙边吃边说道,“晚上我去找找队长,看他是不是安排人下午在那里守一守。”
“这个你不用管了。”
李建国一边剥蒜一边说,“大强他爸说他牵驴车在那里接娃娃,队里都注意着这事呢。
娃娃上学是大事,可不敢耽误。”
这里是新建村,除了两三户是本地人,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外,其他的都是天南海北过来的,有支边的,也有逃荒落户的,还有投亲的。
因为各地的习惯不同,反倒把一些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的坏毛病给抛掉了。
再加上这里吃饱饭还是容易的,又有顾晓霞这样的上了学考上了老师吃公家饭的例子在先,所以村里人对教育都很重视,只要能上学,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尽量去让上。
听到队里有安排,有人主动去接孩子,李龙就放下心来,不过到下午放学的时候,他还是到了苇沟那里,然后就看到陶建设牵着驴车已经等着了。
队里还有两个人则挽着裤腿在那里喧荒谝传子,看到李龙过来,笑着说:“哟,小龙也过来接学生放学?”
“嗯,你们也是?”
“对啊。
这涨水了,可不能把娃娃淹着。”
李龙狠狠的点点头,无比的同意这句话。
他冲陶建设笑笑,从兜里掏出烟来给几个人散了一下。
虽然不抽烟,但兜里的烟还是备着的。
一根烟就拉近了距离,那两个人问着李龙山里的情况,有说有笑。
李龙能感觉出来,自从分了地之后,队里的人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娃娃们陆续过来,几个大人轮流着把孩子们或抱或背着送过渠,陶建设帮不上忙,干脆就几个娃娃一起上驴车给送回了家。
等李娟过来已经是半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
“小龙,你接上娟就回去吧,剩下的人我们送就行了。”
村里的人对李龙说,“这里用不着那么多人,呆着也是浪费时间。”
李龙也没矫情,提着李娟的书包,和她一起回了家。
李建国和梁月梅已经下地干活去了,李龙给李娟把饭热好后,便去了东屋开始擦枪。
到九十年代枪完全禁了,五六半肯定是先要被收的,小口径还能存几年,这枪是一定要保养好,这样打猎的时候才能提高命中率。
擦好枪后,李龙开始收拾东西。
冬窝子那边啥都没有,他得带一些东西放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粮食可以买一些,不过这里腊好的肉和燷的肉他打算带一些过去。
这玩意儿能放,以后必然是要在冬窝子里开伙的,不是每次到了那里就能打着东西,所以带一些没错。
除了这些东西外,其他能带的东西也不多,大部分还是需要明天到县城购买。
第二天,李龙吃过早饭,牵着马车拉着李娟往村外赶去。
一路上碰上同行的小学生中学生就一起拉上,很快马车就坐满了,学生们也不挑,再碰到学生就会挤一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