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实验基地?这有点……受宠若惊啊!(1 / 4)

    罗教授叫罗明亮,原来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的,专门从事农学,也是专业搞农业种植研究方面的。

    后来到北疆,那十年也是在基层工作,美其名曰改造。

    也因此,罗教授对于北疆的土壤研究还是挺投入的。

    ...

    正当李建和村民们沉浸在有机棉带来的喜悦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悄然降临。县里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智慧农业项目,并且选择几个试点村进行先行先试。经过层层筛选,七大队凭借着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

    消息传来,整个村庄沸腾了。对于这个难得的机会,李建既感到兴奋又倍感压力。他知道,智慧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可以实现精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要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技术难题。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李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智慧农业的概念和优势。“咱们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基础,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充满激情地说,“通过安装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我们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村民们听后纷纷表示支持,但也有人提出了担忧:“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咱能搞得定吗?”针对这个问题,李建早有准备。他联系了县里的农业专家,请他们到村里开展培训课程,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同时,还安排了几位年轻力壮且学习能力强的村民前往外地参观学习,带回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随着项目的推进,一系列现代化设备开始进驻七大队。田间地头竖起了一个个小型气象站,用于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土壤中埋设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水分含量、养分浓度等数据;天空中不时飞过几架无人机,它们承担着航拍、植保喷洒等任务……

    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村民们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出现异常,导致无法准确判断作物需求;有时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需要紧急处理。面对这些问题,李建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一方面加强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及时获取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大家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智慧农业系统逐渐稳定运行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李建和村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块农田的具体状况,包括病虫害预警、灌溉建议等内容。这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智慧农业还带来了经营理念的变化。以前,村民们习惯于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作物,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品牌建设。而现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他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于是,在李建的带领下,七大队注册了自己的农产品商标,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品线,如有机棉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