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收苇把子的活,节奏快的出奇,在四小队所有人几乎都在努力干打算多扎多挣钱的时候,李建国宣布结束了。
九天时间,也算打破了这两年扎苇把子活的极限。
当然也不全都是四小队扎的,四小队有些人家...
李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打瓜的丰收固然令人欣喜,但明年的种植方向却成了心头的一块大石。他深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至关重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小哥,你说咱们明年到底种什么好呢?”李建一边压着打瓜籽,一边和陶大勇讨论起来。“你看这打瓜籽的价格,今年虽然不错,但明年肯定要跌。要是大家都跟风种,那市场就饱和了。”
陶大勇点了点头,手中依旧没有停下。“你说得对,这事儿得提前谋划。不过现在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经济作物也不多,棉花、辣椒、小葱这些倒是可以考虑。”
“棉花啊……”李建皱了皱眉,“我记得兵团那边很早就开始种棉花了吧?但是人工采摘的成本太高,而且管理难度也大。除非我们能找到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薄膜覆盖之类的。”
“这个主意不错。”陶大勇眼睛一亮,“薄膜覆盖确实能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不过技术上还得摸索,毕竟咱们这儿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过。而且棉花的收购价一直不太稳定,风险不小。”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村里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田埂上飞驰而过,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李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要不咱们去趟县城,打听打听最新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李建提议道,“也许县里的农业站会有新的思路。”
“嗯,这个建议好。”陶大勇赞同道,“反正收完这一茬打瓜也没多少事了,正好可以出去走走看看。顺便再去供销社问问有没有适合的新种子。”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家和邻居家都在忙着处理最后一批打瓜籽。李建则利用空闲时间整理了一些关于棉花种植的资料,准备到时候和陶大勇一起去县城考察。他知道,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获取第一手资料尤为重要。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建开着吉普车载着陶大勇向县城出发。一路上,两人聊起了这些年农村的变化。自从实行包产到户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到达县城后,他们首先来到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名叫张站长的老同志,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完李建他们的来意后,张站长热情地介绍起最近几年引进的一些新技术:
“现在最热门的就是地膜覆盖技术,不仅适用于棉花,还可以用在辣椒、西红柿等作物上。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