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诏书自太原发出,快马传向洛阳,再由《大汉月报》以“号外”形式传遍天下。
各州郡官署接诏后,皆率官吏百姓焚香跪拜,山呼“天皇万岁、天后万岁”;西域都护府、安息临时治所、贵霜女王萨米拉等驻地,亦在日后得信时纷纷举行祭天仪式,宣告“天皇”尊号通行四海;就连远在瀛洲郡的扶桑城,蒋钦也率三千将士与新附倭人一起,在博多湾海岸设坛,面对东方跪拜,将“天皇”之名,第一次刻进了这片新生疆土的记忆里。
洛阳城内,更是早已为册封大典做好万全准备。
卫明以礼部尚书之职总领大典筹备,从南郊祭天台的修筑,到仪仗卤簿的编排,再到百官朝服的定制,无不力求“上合古制,下显神威”。
那祭天台以黄土夯实,高九丈九尺,象征“九天之上,唯天皇独尊”;台周立九根盘龙石柱,柱身雕刻苏曜平定诸侯、西征安息贵霜、东定倭岛的功绩,每一根都由能工巧匠耗时月余雕琢而成。
那仪仗队伍更是绵延十里,除传统的金吾卫、羽林军外,还特意加入了百余名曾随苏曜南征北战的异族与游牧武士,他们身着本族服饰,手持异域兵器,既彰显“天皇”统御万邦的气度,也暗合“万国来朝”的盛景。
甚至,极为应景的,远在南洋的孙策也终于传来捷报。
在朝廷新锐水师和部分火药武器的加持下,他终于彻底解决了林邑国的问题,日南郡全境收复不说,他还打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擒杀扶南国前来支援林邑的王子及其麾下大将,斩首级数万,兵锋直逼扶南国都,打的扶南国上表称臣。
这一份捷报与扶南国的降表恰好于大典前送至洛阳,更为这盛事添上了一笔“四海宾服”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