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四百一十九章 跟不讲理的服软,跟讲理的耍横(2 / 12)

加减机后,欢天喜地的离开了。

    十月的清晨,深秋的风带着彻骨的寒意,扫过了大明的街头巷尾,廷臣们开始从左顺门入皇宫。

    大明的廷议是九卿共议,这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察院总宪和大理寺卿、通政司使,时光荏苒,通政司的职能逐渐归内阁所有,通政使变成了内阁辅臣。

    在隆庆六年张居正当国之后,廷议的内容主要是廷推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和巡抚人事任免,而各部自己不能决断之事,则拿到文华殿讨论,这是廷议。

    而廷议的人员在万历元年之后,进行了一次扩张,额外增加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这是祖宗成法,在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都是要深度参政议政,第一代英国公张辅,作为托孤辅臣,在正统初年,深入参与国事决策。

    但随着兴文匽武大势,张辅和杨士奇的政斗中,逐渐落败,在正统五年,以张辅为代表的数位武勋不再上朝为标志,宣告武勋不再参与国事。

    万历元年起开始振武,京营总兵、武勋之上的大将军开始入文华殿廷议起,这个祖宗成法回来了。

    如果和唐代相比,三省六部缺了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就是说,大明的顶层政治制度设计中,缺少了一个实质性的百官之首宰相。

    九卿之上,再无长官,这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卿而无公’的多头衙门,决策权完全集中在了皇帝手中。

    首辅,并不是百官之首,只有张居正通过太傅的权责,僭越了或者说分享了部分皇权,实现了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即便以张居正如此权势,他依旧不是宰相,而是元辅太傅,因为宰相可以开府建牙,就是设立自己的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