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军民一心,共筑长龙(2 / 3)

中,也燃起了一团火。

十万大军,在经过了短暂的整编与动员之后,便浩浩荡荡地,如同十条奔涌的洪流,开赴了京郊西山,那“京北铁路”的起始点。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操演备战,磨炼杀人之技,

而是要在这片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用他们的血肉与汗水,为那条即将诞生的“陆地蛟龙”,开辟出一条平坦、坚实、通往强盛的康庄大道!

而“青石营造社”那群由张柱子亲自带领的工匠们,则成为了这支庞大“工程兵团”的技术核心和绝对总指挥。

在张柱子的统一规划下,他创造性地,将后世“分段承包,并行施工”的理念,第一次,带到了这个时代。

整个长达数千里的铁路工程,被以“百里”为单位,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同时开工的独立标段。

每一个标段,都由一名来自青石村、跟随张大山从零开始,修建过水坝、改造过农田、经验最是丰富的营造老师傅,担任“总工”,

再配上几位从工部派遣来的、擅长绘图、计算和文书记录的老吏员,组成技术核心。

最后,配给他们一支由数千名士兵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工程队。

一种全新的、“军民一心,共筑长龙”的营造模式,以前所未有的、令所有旧时代官员都瞠目结舌的效率,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士兵们,负责最是艰苦、也最耗费体力的土石方工程。

他们开山、平地、挖掘路基、夯实土壤……

他们那属于军队的、令行禁止的纪律性和强大的集体组织能力,在这一刻,被完美地转化为了无与伦比的工程效率。

数千人组成的长队,在军官的哨声和旗语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

挖掘、装车、运输、倾倒、夯实……流水线一般的作业,

让原本需要耗费数月才能平整好的一片丘陵,在短短十数天内,便化为了坦途。

而青石村的工匠们,则如同最珍贵的宝贝,被士兵们层层保护在中间。

他们负责所有技术含量最高的活计。

他们戴着张家特制的护目镜,手持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新式测量工具——水平仪、经纬仪、测距尺,

反复地校准着路线的坡度和曲率,确保其误差,不会超过图纸上要求的、那小得吓人的“分毫”单位。

他们指导着士兵们,如何按照严格的间距,铺设那些经过防腐处理的枕木;

如何将沉重的铁轨,稳稳地固定在枕木之上;

如何用一种名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每一段铁轨之间,留下一道恰到好处的缝隙。

整个巨大的工地,虽然有数十万人同时在劳作,却显得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那嘹亮的、带着军旅特色的劳动号子,与那清脆的、富有节奏感的钢铁敲击声,汇聚在一起,

响彻了整个华北平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雄浑、最激昂的交响曲。

当然,工程的进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队伍浩浩荡荡地推进到一条名为“永定”的大河前时,所有人都被眼前那宽达百丈、水流湍急、浊浪滔天的河面,给挡住了去路。

要在这里,建起一座足以承载万斤重火车通行的巨大铁桥,其难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柱子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啊?”负责此段工程的工部官员,愁得几天没睡好觉,嘴上起满了燎泡。

他指着那浑浊的河水,几乎要哭出来,

“我们派人试过了,此处河床之下,全是几十丈深的流沙和淤泥!传统的松木长桩,用数千斤的重锤往下打,打进去十丈,就被流沙给吸住了,再也进不去分毫!就算勉强打下去了几十根,一场洪水过来,连根都找不着了!”

柱子看着那汹涌的河水,神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