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说句话啊!
只要种子到位别说翻一番,翻两番都行!”
……
在这股自下而上的巨大热情推动之下,整个“种子革命”
的进程,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快得多也顺利得多。
第一步:国家主导,规模化育种。
在张柱子营造司那堪称恐怖的“标准化”
基建能力之下,短短半年之内,上百座占地数千亩的“皇家育种田”
,便在帝国最精华的产粮区,拔地而起。
这些育种田,完全是按照青石村试验田的最高标准建造的。
其水利灌排系统,由格物学院的专家统一设计。
其土壤肥力,也经过了农学司的专门改良。
第一批由青石村培育出的、最纯正的“青石二号”
原种,被小心翼翼地,播撒进了这些最精良的“温床”
之中。
并由农学司派出的技术员,进行最严格的、统一化的管理,确保不会出现任何的品种混杂与退化。
第二步:层层推广,辐射全国。
当第一批规模化培育的“神种”
收获之后,一场更为庞大的分与推广行动,便在户部与青石商会的联合调度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这些珍贵的种子,并没有直接卖给普通的农户。
而是先由各地的官府,以一个极其优惠的价格,优先提供给那些在当地,最具声望、也最具实力的……乡绅与种粮大户。
并与他们签订协议,要求他们,在自家田地里试种成功之后,必须在次年以不高于官府指导价的价格,将收获的种子,优先出售给同村、同乡的普通百姓。
这种“以点带面,层层辐射”
的推广模式,极大地减轻了官府的压力,也充分调动了地方乡绅的积极性。
那些乡绅地主们,在亲眼见证了“青石二号”
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产量之后,一个个都将其视若珍宝,伺候得比自家祖宗牌位还要精心。
一时间,整个帝国的乡野之间,都掀起了一场学习“格物农学”
的热潮。
第三步:技术下乡,知识扶贫。
农学司派出的那数千名年轻的“技术推广员”
,则成了这场革命中,最受欢迎也最受尊敬的人。
他们深入到最偏远的田间地头。
他们脱下学子的长衫,换上农人的短褂,卷起裤腿,亲自走下泥泞的稻田。
他们手把手地,向那些世代“看天吃饭”
的农民们,传授着全新的、科学的种植理念。
“老乡,这‘青石二号’,喜肥,但怕淹。
你们得按照咱们图纸上画的,把田埂加高,把排水沟挖深。”
“还有这插秧,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密了。
得稀一点,留出足够的空隙,让它通风,见光,这样,它才能长得壮,结的穗才大!”
“对了,这田里的水,也不是越多越好。
得讲究‘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抽穗’……”
这些,充满了“格物”
智慧的科学种植之法,通过这些年轻的“传道者”
的口,第一次,系统地传入了帝国最基层的毛细血管之中。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的增产。
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
大宁启元二十三年,秋。
距离“青石二号”
的诞生,仅仅过去了两年。
当户部尚书张豆子,将这一年的全国秋粮总产数据,再次呈报到御前时。
一个,比“亩产八百六十一斤”
,还要更加震撼,更加伟大的数字,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