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位于城郊农垦区边缘的、那几个规模比张家自用的大了数十倍的……巨型堆肥坑。
张大山将自己早已摸索成熟的堆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农学司的学子和负责管理此地的老农。
他教他们如何将厨余、落叶、粪便、杂草等按照“干湿搭配、层层堆叠”
的原则进行堆放。
教他们如何控制堆肥的温度和湿度,如何通过定期翻搅来加其腐熟。
教他们如何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来判断堆肥是否已经彻底“熟透”
,变成了可以滋养万物的优质有机肥。
“此法,乃是效仿天地自然之道。”
张大山对众人解释道,“落叶归根,枯草化泥,万物生长,本就源于此等循环。
我等所为,不过是顺应其道,并以格物之法,使其更快,更高效罢了。”
“将来,这些由‘废物’转化而成的‘精粮’,将源源不断地,反哺于我清溪城周边的万顷良田。
使其地力,不仅不会因为耕种而衰退,反而会年复一年,愈肥沃。
此,方为‘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长久之计。”
第三步:炉渣制砖,变废为宝。
而那些从黑色垃圾箱里运来的、被黑水镇视为“毒瘤”
的炉渣和煤灰,在清溪城,则迎来了它们“脱胎换骨”
的新生。
它们的归宿,是位于“百工区”
内的、一座专门为此而兴建的……新式砖窑。
张大山再次拿出了他那份经过无数次改良和试验的“改良土坯”
配方。
但这一次,配方中的主角,不再是普通的黄黏土。
而是,那些坚硬的炉渣和细腻的煤灰。
他指导工匠们,先将收集来的炉渣,用新研制出的、以水力驱动的“碎石碾”
,碾成大小均匀的细小颗粒。
再将这些颗粒,与煤灰、少量黏土、以及从石灰窑运来的生石灰,按照一个极其精确的比例,进行混合。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再用压力更强的模具,压制成型。
最后,送入经过改良的、温度能达到更高的新式砖窑中,进行长时间的低温烧结。
当第一批由这些“工业垃圾”
制作而成的新式砖坯出窑时,所有人都被其优异的性能给彻底震撼了。
这种砖,色泽青黑,质地均匀。
其坚硬程度,竟然比他们之前用黄黏土制作的改良土坯,还要高出三成不止!
用铁锤奋力敲击,也只能砸出一个浅浅的白印。
而且,因为其内部含有大量细小的气孔,其重量反而更轻,隔热保温的性能也更好。
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天啊……这……这真是用那些没人要的炉灰渣子做出来的?”
一个老工匠抚摸着手中那块坚硬冰冷的青黑色砖坯,喃喃自语,仿佛在看一件不可思议的艺术品。
“正是。”
张大山笑道,眼中充满了将知识变为现实的自豪,“此物,我称之为‘炉灰砖’。”
“将来,我清溪城所有的房屋、道路、沟渠,都将用此砖来建造。”
“咱们不仅解决了废渣堆放的难题,还为城市建设,找到了一种更廉价、也更优质的材料。”
“这,便是我所说的,‘火生之土,亦可为基’的循环之道!”
这个奇迹般的“点石成金”
之术,彻底颠覆了所有人对“废物”
的认知。
也让清溪城的建设成本,在无形之中,大大降低了。
分类,堆肥,制砖。
张大山用这环环相扣的三步棋,为清溪城构建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