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农录初编技术推广(2 / 3)

和手法,都给它标示得清清楚楚。

爷儿仨就这么着,每日里得了空,便凑在一块儿。

张大山一边回忆,一边比划,一边说。

周文轩和小山则竖着耳朵仔细听,遇到不明白的就赶紧问。

“岳父大人,您说这大豆播种前,用草木灰水浸泡种子,是个什么道理?”

周文轩好奇地问道。

“这个啊,”

张大山想了想,说道,“据那古书上零星提过几句,说是草木灰能杀虫,还能催芽,让种子出土快,长得也壮实些。

咱们试试,总归没坏处。”

小山则对那棉花育苗的温床更感兴趣:“爹,那温床除了保温保湿,还有啥讲究不?比如那土,是不是越肥越好?”

“肥是得肥,可也不能光用大粪饼子,那容易烧苗。”

张大山解释道,“最好是用那山上的腐叶土,掺上些细沙和草木灰,既松快透气,又有肥力,那棉花苗才喜欢。”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儿咋说更明白,或者一个图咋画更清楚,还得争论上好半天。

王氏和花儿她们,做完了手里的活计,也时常会凑过来,听听他们说些啥。

遇到那些关于纺织或者家常吃食的细节,她们也会七嘴八舌地,补充上几句自个儿的经验。

“当家的,你说那豆子收回来,除了磨面,还能做酱。

俺娘家那边,做黄豆酱可是一绝,那酱香浓郁,夹馍下饭都好吃,回头俺也试试,要是做成了,也给这书上添上一笔。”

王氏笑着说道。

花儿则对棉花的后续加工更上心:“爹,这棉花纺线织布的法子,是不是也得写进去?如今村里好多姐妹都想学呢。”

“这个自然,”

张大山点头,“等这农事的部分拾掇完了,就轮到你们这些纺织印染的巧手活了。”

这《青石农录》的编撰,倒也成了张家一项热闹有趣的集体活动了。

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大半个月。

这关于棉花和大豆种植的头一卷《青石农录》,总算是……初具雏形了。

虽然那纸张只是从镇上买来的普通草纸,那字迹也只是周文轩和小山一笔一划誊写的。

可里头那每一句话,每一个图,都凝聚着张大山的心血和智慧,也充满了青石村这片土地的芬芳和对丰收的期盼。

书一编好,张大山便立刻召集了村里各家各户的当家人。

在村学堂那宽敞的院子里,当着大家伙儿的面,郑重其事地宣布:

“各位叔伯兄弟,乡亲们!”

“咱们青石村,如今也算是有了自个儿的‘农书’了!”

他高高举起手中那本用麻线粗粗装订起来的册子,脸上满是自豪。

“这里头啊,写的都是咱们自家摸索出来的、种棉花、种大豆的实在法子!

都是经过俺们自家田里头验证过的,管用!”

“从今往后,大家伙儿要是想种这两样金贵庄稼,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两眼一抹黑,瞎琢磨了!”

“照着这书上写的去办,保管你们也能种出跟俺家一样的、亩产几百斤的好庄稼来!”

说着,他便让小山和周文轩,把那《青石农录》里头,关于棉花和大豆种植的关键要点。

都仔仔细细地,用那最通俗易懂的话,给大伙儿念了一遍,讲解了一遍。

还把那些画着耧车图样、棉花打顶示意图的纸张,都一一展示给众人看。

村民们听着,看着,一个个都激动得是两眼放光,摩拳擦掌。

“我的老天爷!

这张先生可真是把心都掏给咱们了啊!”

一个头花白的老农激动地说道,手都有些抖。

“这书上写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