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被磨损得不成样子。
大半都变得又浅又钝,有些甚至都快要磨平了,失去了原有的锋利。
也难怪这磨坊最近出粉又慢又粗,还老掉石末子。
“爹,这……这磨损得也太厉害了吧?”
柱子瞅着,忍不住咋舌。
“这才用了几个月啊,咋就成这样了?”
“这水力推磨,劲儿大,转得也快,自然比那人力畜力的要费磨盘一些。”
张大山解释道。
“不过,这也是好事。
说明咱们这磨坊,生意兴隆,没少给大家伙儿出力。”
“只是,这磨盘啊,也跟那地一样,得时常‘养一养’,‘调理调理’,才能用得长久,也才能磨出好米面来。”
他让铁牛去铁匠铺,把他之前特意打制的那几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钢凿和锤子都取了过来。
又让柱子,寻了几块质地坚硬、也相对平整的细砂岩石板,作为“磨石”
备用。
然后,他便亲自上手,学着那《天工开物》里头记载的“调理石磨之法”
。
先是用那最细的钢凿,小心翼翼地,将磨盘接触面上那些个因为磨损而产生的凸起不平之处,一点点地凿平、修整。
这个活儿,极其考验眼力和手上的准头。
力气大了,容易把磨盘给凿坏了。
力气小了,又凿不掉那些坚硬的石刺。
张大山干得是一丝不苟,额头上很快就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铁牛和柱子,也在一旁,学着父亲的样子,帮着处理那些相对平缓一些的区域。
耗费了大半日的功夫,总算是将那两扇磨盘的接触面,都给重新修整得相对平整光滑了不少。
接下来,便是更关键的一步——重新开凿磨齿。
这磨齿的门道,可就大了去了。
张大山知道,不同的谷物,其颗粒大小、硬度特性都不同。
要想让石磨的研磨效率最高,出粉品质最好。
这磨齿的形状、深浅、走向、以及排列的疏密,都得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他根据青石村目前主要加工的稻谷、小麦、粟米等几种谷物的特点。
又结合着《天工开物》里提供的几种经典的磨齿图样。
在心里头,仔仔细细地盘算了好几遍。
然后,他便拿起一根蘸了墨的细竹篾,在那修整好的磨盘之上。
重新勾勒出新的磨齿走向和轮廓。
这一次,他开凿的磨齿,比以前那老石磨上的,要更细密,也更复杂一些。
不仅有那负责初步破碎和导流的“主磨齿”
。
还在主磨齿之间,均匀地开凿出了数条更浅、也更细密的“副磨齿”
。
这些副磨齿,能更有效地将谷物研磨得更细腻,也能更好地将麸皮和米糠分离出来。
而且,他还特意根据稻谷和小麦的不同特性。
在上磨盘和下磨盘,分别开凿出了两种略有差异的磨齿组合。
专门用来磨稻谷的磨盘,其磨齿相对要粗疏一些,也更注重“脱壳”
和“碾白”
的效果。
而专门用来磨小麦的磨盘,其磨齿则要细密得多,也更注重“研磨”
和“出粉”
的效率。
这样一来,虽然麻烦了些,每次加工不同谷物时,可能还需要更换磨盘。
可那磨出来的米面品质,却也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这开凿磨齿的活儿,比修整磨盘还要精细,还要耗费心神。
张大山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着铁牛和柱子,如何运锤,如何下凿。
如何根据石料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