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的上佳策论!”
刘老夫子忍不住击节赞叹。
“此子小小年纪,竟有这般见识,这般胸怀,实乃我青阳县之幸,也是我大宁朝之幸啊!”
他当即就将小山这篇策论,评为本次课业的头名。
并在第二日的讲评之时,当着所有学子的面,一字一句地,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饱含激情地,重新朗读了一遍。
那些平日里有些瞧不起小山这个“乡下秀才”
的富家子弟们。
听了这篇策论,再看看刘老夫子那毫不掩饰的激赏之情。
一个个也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脸上也露出了几分难以置信和一丝丝不易察觉的羞愧与嫉妒。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
这个平日里不声不响、只知埋头苦读的张柯。
竟然能写出如此鞭辟入里、又充满了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这可比他们那些光会掉书袋、堆砌辞藻的空泛之文,要强出太多了。
而小山的同窗好友林墨言,则是自内心地替他感到高兴。
“张贤弟,恭喜恭喜。”
他诚挚地说道。
“你这篇策论,确是高屋建瓴,见解非凡。”
“小弟听了,也是受益匪浅啊。”
小山被众人这般夸赞,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他连忙谦逊地说道:“夫子谬赞,各位同窗过奖了。”
“小子不过是将自家村里的一些浅薄见闻,胡乱写出来罢了,登不得大雅之堂。”
可他心里头,却也因为这次小小的“成功”
。
而对自己未来的科举之路,更多了几分信心和期待。
他知道,父亲教他的那些“实学”
,那些看似与圣贤之道格格不入的“旁门左道”
。
其实才是真正能经世致用、也能打动人心的好学问。
这次小小的崭露头角,并没有让张小山因此而骄傲自满。
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还远远不够。
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到了对圣贤经典和父亲那些知识的研读之中。
而张小山不知道的是。
他这次在县学策论课上小小的“一鸣惊人”
。
也已经通过某些渠道,悄然传到了青阳县县尊大人,以及那位曾经对他青眼有加的南阳府提督学政李大人的耳中。
让他们对这个来自偏僻山村的年轻秀才,又多了几分关注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