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依旧是每日捧着书卷苦读,但他偶尔抬起头,看到父亲不再紧锁的眉头和眼角眉梢那份淡淡的笑意时,他也会觉得,家里的阳光,似乎都比以前更明媚了些。
花儿和丫丫,则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到了她们各自喜爱的事情上。
花儿的织布机前,常常会多出一些她自己琢磨出来的新花样,虽然还很稚嫩,但那份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喜悦,却是那么的真实动人。
丫丫的小药圃里,又多了几种她从附近山坡上小心翼翼移栽回来的、据说有特殊功效的草药,她每日里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般,给它们浇水、松土、除草,乐此不疲。
栓子和柱子,也似乎感受到了家里气氛的轻松,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小心翼翼地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他们会在完成自己份内的活计之后,更大胆地去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栓子会偷偷用父亲淘汰下来的旧酒曲,尝试着用不同的粮食或者野果去“酿”
一些稀奇古怪的“饮料”
;柱子则会拿着他那把日益锋利的砍柴刀,在院子角落里叮叮当当地,试图将一些废弃的木料“变废为宝”
,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会弄出一堆不成形的木柴。
就连最小的豆子,似乎也比以前更爱笑了,他会迈着小短腿,在院子里追逐着那几只被铁牛养得肥硕的兔子,或者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他自己也看不懂的“图纸”
。
王氏看着这一切,看着丈夫脸上那久违的轻松,看着孩子们眼中那重新闪烁的光彩。
她的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温暖和感激。
她知道,这个家,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那些曾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的阴霾,正在一点点地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明媚的阳光,和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当家的,在想啥呢?站在这儿半天了,也不怕着凉。”
王氏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粗茶,走到张大山身边,柔声说道。
她将一件刚从屋里取出来的、用自家织的厚实麻布新做的夹袄,轻轻披在了丈夫的肩上。
张大山回过神来,接过茶杯,入手是熟悉的温暖。
他转过头,看着妻子那张在岁月和操劳中依旧带着温柔笑意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没什么。”
他笑了笑,握住了妻子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糙的手。
“就是觉得这日子,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是啊。”
王氏也跟着感叹,“以前啊,俺做梦都想不到,咱们家能过上现在这样的日子。”
“有新房子住,有饱饭吃,孩子们也有个奔头”
“当家的,”
她看着丈夫,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依赖,“这都是你是你给咱们这个家带来的。”
“不。”
张大山摇了摇头,认真地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这是咱们一家人,一起熬过来,一起拼出来的。”
“没有你和孩子们,光靠我一个人,也撑不起这个家。”
他说的是实话。
是这个家的每一个人,用他们的坚韧、勤劳、智慧和爱,共同铸就了今天的这份安稳和希望。
“当家的,”
王氏忽然想起了什么,轻声问道,“老宅那边以后,咱们真的就一点都不管了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和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源自传统观念的束缚。
张大山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妻子在担心什么。
也知道,在这个时代,“不孝”
这两个字,是多么沉重的一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