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尝试的,是“香辣豆酱”
。
张大山让石头去附近几个以能吃辣着称的邻村,用自家酿的米酒或者一些处理好的普通药材,换回来一些品质上乘的干辣椒。
将干辣椒用石磨碾成粗细适中的辣椒面。
再与酵好的黄豆酱、以及炒香的豆豉、姜末、蒜蓉等辅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最后,用菜籽油小火慢熬,将各种味道充分融合。
第一锅香辣豆酱出锅时,那股子霸道的、混合了酱香、辣香、油香的浓郁气味,几乎弥漫了整个院子,馋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尝一口,果然是辣而不燥,咸鲜适口,酱香浓郁,回味悠长。
用来拌面、佐餐,或者当做炒菜的调料,都是绝佳的选择。
“这个成。”
张大山一锤定音。
接着,他们又尝试制作“香菇豆酱”
。
将泡好的干香菇切成细丁,用少许荤油煸炒出香味。
再与黄豆酱一同熬煮,让香菇的鲜美与豆酱的醇厚完美结合。
成品酱香浓郁,菇香扑鼻,口感也更加丰富。
张大山甚至还更大胆地,尝试着用少量腌制过的、剁成极细肉糜的野兔肉或野鸡肉,与豆酱和香菇一同熬制。
虽然因为肉的用量极少,还称不上真正的“肉酱”
。
但那融入了肉类油脂和鲜味的豆酱,其风味却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令人垂涎。
除了这些以黄豆酱为基础的改良产品。
张大山还指导家人,尝试用家里收获的小麦和少量面粉,制作“甜面酱”
。
虽然工艺与豆酱有所不同,更为复杂一些。
但凭借着《膏液》篇的详细记载和栓子在制曲酵上的经验。
他们也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批色泽红亮、甜咸适口、酱香浓郁的甜面酱。
这种酱,无论是用来蘸食黄瓜、大葱,还是作为烹饪的调料,都别有一番风味。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
张家的“酱品研中心”
,便成功地推出了香辣豆酱、香菇豆酱、什锦肉末酱、以及甜面酱等数款“新品”
。
每一款,都风味独特,各具特色。
看着那些装在小陶罐里、散着诱人香气的各色酱料。
张大山知道,是时候,让它们去接受市场的检验了。
这一次,他依旧将主要的销售渠道,寄托在了赵四海身上。
他精心挑选了每一种新酱料的样品,用干净的小陶罐仔细封装好。
还在小山的帮助下,用最简单的毛笔字,在每一罐酱料外面贴上了歪歪扭扭却也清晰可辨的“张氏香辣酱”
标签。
然后,他让已经能独当一面的石头,带着这些样品,以及家里新酿的一批品质大幅提升的“精品米酒”
,再次前往临水镇,面见赵四海。
赵四海对于张家能源源不断地推出“好东西”
,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但当他亲口品尝了石头带来的那几款风味各异、品质上乘的新酱料之后。
依旧被深深地震惊和折服了。
“我的老天爷。
张老哥……不,张先生他……他到底还有多少宝贝没拿出来啊?”
赵四海咂摸着嘴里那香辣醇厚的酱味,对着石头连连赞叹。
“这些酱,无论是用来佐餐还是调味,都绝对是上品啊。”
“特别是这个香辣酱和香菇酱,味道独特,市面上根本见不到。”
“石头贤侄,你回去告诉你父亲,这些酱,有多少,赵叔我要多少。”
“价格,也绝对好商量。
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