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土坯改良坚固新房(2 / 3)

“咔嚓咔嚓”

的声音不绝于耳。

材料备齐,最关键也最累人的和泥开始了。

张大山指挥着,将粘土、河沙、碎草筋按照他反复试验得出的比例,堆放在挖好的泥坑里。

然后,加入适量的水。

父子三人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跳进冰凉的泥坑中。

用脚,一遍又一遍地踩踏、揉和。

泥浆没过小腿,冰冷而粘稠。

每一次抬脚落下,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他们互相搀扶着,喊着号子,将各种材料充分混合均匀。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和脊背流下,滴入脚下的泥泞中。

泥点溅满了他们的全身,让他们看起来像是几个刚从泥潭里爬出来的泥猴。

王氏和花儿她们则负责在一旁不断地加水、添加草料,确保泥料的湿度和配比适中。

和好的泥料,粘稠而富有韧性,散着泥土和草料混合的特殊气味。

接下来,便是制坯。

张大山用他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将几个木制模具摆放平整。

铁牛和石头用木桶或簸箕,将和好的泥料一捧捧地运过来,倒入模具中。

张大山则跪在地上,用手,或者用一块木板,使劲将泥料压实、抹平。

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他知道,土坯的密实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房屋质量。

压实抹平后,小心翼翼地提起模具。

一块棱角分明、尺寸规整、泛着湿润光泽的土黄色砖坯,便呈现在眼前。

这砖坯,明显比村里常见的那些松散灰的普通土坯,要显得“精神”

得多。

脱模后的湿砖坯很重,而且容易变形。

需要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抬着,或者用平整的木板托着,运到旁边早就清理好的、平坦开阔的晾晒场上。

码放也有讲究。

不能直接堆叠,要留有空隙,保证通风。

而且要按照“品”

字形或者“人”

字形交错码放,防止倒塌。

还要避开阳光直射,最好是在略有遮蔽的阴凉处慢慢阴干。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重复、又需要细心和耐心的过程。

从清晨到日暮。

挖土、运沙、铡草、和泥、制坯、脱模、搬运、码放……

张大山一家,如同最勤劳的工蚁,围绕着这个目标,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

泥土沾满了他们的手脚。

身上常常被草秸划出一道道细小的口子。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支撑着他们的,是对未来新家的无限憧憬。

栓子和柱子会比赛谁搬运的草料多。

丫丫和豆子会抢着给踩泥的哥哥们递水擦汗。

花儿会在休息时,给大家唱起婉转的歌谣。

王氏则默默地为大家准备好热乎乎的饭食和茶水。

张大山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

这才是真正的家。

一个为了共同目标,可以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

晾晒场上的土坯垛,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越堆越高,越码越长。

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蔚为壮观。

土坯的颜色,也从最初的深褐色,渐渐变成均匀的土黄色,最后呈现出一种坚实的、带着青灰质感的色泽。

张大山会时不时地拿起一块完全干透的土坯,用力敲一敲,掂一掂。

那坚硬的质地,那清脆的声响,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满意。

《陶埏》篇里的智慧,果然名不虚传。

用这种改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