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成功射卫星(1 / 2)

16年5月21日清晨,阿曼马斯喀特航天基地的沙漠上空还残留着晨雾,射塔架下却已一片忙碌——这是路明通过系统完成基地部署后的第七天。

一枚银灰色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正矗立在射工位,箭体侧面“马赫迪_o1”

的标识格外醒目,代表着这是基地自主生产的颗卫星载荷。

从系统控制台的基地建设指令下达,到卫星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再到火箭的组装测试,短短一周内,系统航天基地完成了从“部署”

到“射”

的跨越,即将把颗自主生产的低轨侦察卫星送入太空。

“卫星太阳翼展开测试正常,推进剂加注管路压力稳定。”

基地内的人员有条不紊的做着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路明在系统全息控制台上游走,屏幕上实时刷新着基地各车间的生产数据——从完成基地核心设施部署,系统便自动激活了“快生产模式”

3d打印车间用24小时完成卫星主体结构制造,光学载荷车间通过系统校准的精密仪器,将o8米分辨率的成像镜头与卫星平台对接,而火箭总装车间则依托系统预设的模块化流程,仅用36小时就完成了长征二号的箭体组装。

射前48小时,系统启动了全流程测试:卫星的姿控系统在模拟轨道环境下完成1oo次姿态调整,火箭的一级动机进行了15秒的短程试车,数据通过加密链路实时回传至路明的控制台。

此时,基地的配套设施已然完善,成熟的恒湿仓库,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仓库内温度、湿度,确保卫星载荷在热带沙漠环境中保持稳定。

“风21s,能见度12k,未来24小时无沙尘天气。”

系统的气象模块自动推送着射窗口分析报告,为射时间提供了精准依据。

射前1小时:系统协同的最后调试。

上午1o点,路明坐在基地测控中心的主控制台前,系统界面分为三大板块:左侧是火箭与卫星的实时状态参数,中间是基地周边武装警戒部署情况,右侧是基地各车间的应急响应通道。

“卫星供电系统切换至箭上电源。”

系统语音提示响起,屏幕上卫星的电池电压稳定在285v。

“长征二号二级动机节流程序加载完成,适配马斯喀特6°n纬度的轨道参数。”

此时,基地的临时观测点已聚集了少量技术人员。

他们手中的平板连接着系统的“实时观测权限”

,能同步看到箭载摄像头传回的画面——长征二号的箭体上,系统标注的红色基准线与射塔架的校准标识完全重合,这是系统通过激光定位完成的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全系统无异常告警。”

路明按下控制台的“射准备确认”

按钮,系统立即向火箭送了最终的点火参数,同时启动全球直播信号:华语、阿拉伯语两个频道先行上线,实时在线人数在半小时内突破五千万。

“这颗卫星的核心载荷由拉卡政府自主研。”

拉卡电视台主持人在直播中解说道。

“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达o8米,配备了4个光谱通道,未来主要用于阿拉伯海的船舶轨迹监测与阿曼内陆的地形测绘,所有数据将通过星地链路回传至基地数据中心。”

当地时间1o点15分,“点火”

指令通过系统直接传输至火箭控制系统,长征二号丙底部瞬间喷出橘红色火焰,在沙漠中卷起细小的沙尘,火箭以每秒16公里的初度缓缓升空。

路明的控制台屏幕上,实时轨迹与系统预设的理论轨迹几乎完全重叠,偏差控制在o1°以内——这是系统根据马斯喀特的地球自转线度(42os),提前优化的射弹道参数,相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