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琰升任吏部侍郎的消息传遍京城时,正值初夏,吏部官署外的梧桐树叶刚舒展成浓绿的伞盖,蝉鸣声在午后的庭院里此起彼伏。他身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站在吏部大堂中央,接受属官们的道贺。目光扫过众人或真诚、或试探的笑容,他心中清楚,这看似荣耀的职位背后,藏着无数亟待厘清的积弊 —— 自前任吏部侍郎因贪腐被革职后,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地方官员任免积压了近百份文书,就连京城各部门的冗官问题,也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散朝后的次日清晨,萧琰便带着整理好的《官员考核积弊疏》前往安德王府。此时的王府庭院里,石榴花正开得热烈,火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撒了一地碎霞。德王李致正坐在水榭中,手里拿着一份关于江南漕运的奏折,见萧琰进来,便放下奏折,指了指身旁的石凳:“萧侍郎来得正好,本王正想与你商议江南漕运的事,没想到你倒先一步来了。”
萧琰躬身行礼后坐下,将手中的奏疏递过去:“王爷,臣此次前来,是想向您请教官员考核的难题。自前任侍郎出事,吏部积压了太多考核文书,有些地方官员三年未得考评,任免之事更是混乱。臣初步梳理后发现,不少考核结果与官员实际政绩不符,甚至有官员通过贿赂篡改考评,此事若不尽快解决,恐会动摇民心。”
李致接过奏疏,逐字逐句地翻看,眉头渐渐拧紧。他手指在 “江南苏州知府张霖” 的名字上停顿:“这个张霖,本王倒有印象。去年江南水灾时,他谎称赈灾粮款已全数发放,实则克扣了三成,百姓联名上告,却被他压了下来。没想到他的考核结果竟是‘优’,看来吏部的问题,比本王想象的还要严重。”
萧琰点头:“臣也查到此事。张霖背后有户部尚书柳成撑腰,前任侍郎便是因不愿包庇他,才被柳成罗织罪名弹劾。如今柳成在朝堂上势力庞大,若要重新核查考核结果,恐怕会得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