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明明是同时开启,北方的战争能够迅速分出胜负,而南方的战争却陷入了焦灼状态。
孙芝眼见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叹了一晚上的气,决心干脆玩把大的——
称帝!
大周靖安三年四月初五,晋王孙芝省略了加九锡赐节钺之类的繁琐步骤。直接在晋阳城内筑三层禅让台,在文武百官和百姓们的见证下,接受监国、梁王、大周宗亲周元昭的禅让,登基称帝。
国号“晋”,建元“兴国”。
是的,他接受的不是前朝皇帝的禅让,而是前朝宗室代表的禅让,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大抵就是如此了。
晋帝陛下称帝的本意是为了鼓舞人心,让晋阳三府的豪绅、百姓、士兵们能够打起精神来,依托天险节节阻击,将这波雷劫渡过去。
孙芝能这么干,并不是冲昏了头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生死危机的笼罩下,作出的最优解。
唯一能从关中平原直达汾河平原的韩珏被夏国掣肘,因为担心首尾不能相顾,已经停止了攻击转为防守。关中军短时间内肯定不敢深入河东腹地,韩珏一向沉稳,不会兵行险招。
而北边的吴尚也不用担心,云中骁骑极善野战,弓术和近战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所以才能和弓马娴熟的草原部落打的有来有回。
毫不夸张的说,在平原上摆开阵势,八千云中军完全可以和三万中原步卒正面较量。
但这里是河东。
吕梁山和太行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两道不可逾越的天险,更不要说北部纵横交错的连绵山脉。只要在紧要关隘处架起强弓劲弩,龟缩不出,他们就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现在真正的威胁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翻过太行山,包围了平定县的李继贤,另一个是攻破壶关、兵临潞州城下的文训。
六万晋阳军,对战十一万中原军队。
当然了,一向擅于剑走偏锋的孙芝也不会让文训能够安心作战,他派了许多细作和杀手前往中原,开始组织联络一些对文训不满的贵族士绅,暗中谋划起来。
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渐渐悬浮在了汴京城的上空。
文训出征在外的日子里,主持后方大局的是汴京三人小组,他们分别是吏部尚书孟宣、京兆尹冯延,以及左武卫马军都部署薛定。
文若已经将襄樊的军务交给了其他将领,正在飞奔回京的路上。
孟宣是老熟人,当初凌晨还是江淮军亲卫的时侯,二人就见过面,那时的他还是寿春知府。此人和文训同属江淮势力阵营,因为根本利益是相同的,所以一直都是支持文训的坚定盟友。
老文击败应开疆一统中原后,立刻就表奏他为吏部尚书,妥妥的二号人物。
薛定是江淮军的重要将领,同样也是文训的心腹爱将,有能力,有威望,还忠心。此次出征,文训也是放心的让他暂掌京城附近诸路兵马,直到文若回京。
冯延自不必说,在开封府,他有着一呼百应的号召能力,颍川士族和百姓们唯他马首是瞻。
有这三个人留守京城,定能无虞。
但凌晨近来越发觉得有些不对劲,陈啸在开封府周围发现了很多形迹可疑的外地客商。这本没有什么稀奇,可他们运送的货物里夹杂着刀剑,有些甚至还藏有硬弓和羽箭。
虽然劫下了他们,但有没有漏网之鱼涌入汴京城,谁也不知道。
崔赦也在和凌晨闲聊时提起,最近临颍县通往汴京的水旱两路都发生了劫盗事件,还让凌晨问问陈啸是怎么回事,查查是不是他手底下的人瞒着大哥出来接私活。
在得到陈啸否定的答复后,凌晨连忙找上冯延,向他反应了这一情况,提醒他要严加防范,小心孙芝耍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