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顿家宴的气氛愈发温馨融洽。
小石头大概是感受到太外婆那份毫无保留的慈爱,竟然主动夹了一块嫩滑的虾仁,颤巍巍地放到秦佩文面前的小碟子里,奶声奶气地说:“外婆吃,这个好吃。”
这可把老两口高兴坏了,丁瀚海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柔和的笑意。
小鱼儿虽然还是腼腆,躲在沈茉身边,但在这样温暖氛围的感染下,也终于细声细气地跟着叫了“太外公、太外婆”。
乐得秦佩文连连应声,恨不得把小姑娘搂在怀里。
聊着聊着,话题自然就转到了两个孩子身上。
秦佩文关切地问:“小石头和鱼儿现在是在哪个幼儿园上学?平时接送方便吗?”
沈茉与陆青阳对视一眼,轻轻放下筷子,语气温和地解释道:
“外婆,他们俩现在没上幼儿园了,之前去的幼儿园,老师要照顾的孩子多,精力有限。
小石头精力太旺盛,坐不住,容易影响其他小朋友;鱼儿又太安静,不太合群。
老师觉得普通幼儿园的环境不太适合他们,我们商量后,就把他们接回家自己带了。”
秦佩文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她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见识广博,对教育理念也有更开放的认知。
她沉吟片刻,说道:“这种情况我倒是知道一些,每个孩子天性不同,强求一致反而会压抑他们的天赋。”
她看向陆青阳和沈茉,眼神一亮,“说起来,我这次回来,听说京城这边正在筹备一个主要面向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应该就是今年或者明年正式开办。
里面的老师很多是外籍或者有海外背景,实行小班制,比较注重个性化引导,而且是双语教学。
以我和他们筹备方一些人的交情,或许可以去问问,看能不能让这两个孩子先去参加他们的早期教育项目或者作为特例入读。”
陆青阳闻言,心中一动。
他来自现代,对“国际学校”的概念自然不陌生,知道那是为外籍人员子女和部分高端家庭提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都更优渥的选择。
他没想到在八十年代初的京城,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萌芽。
以他现在的经济能力,负担学费完全不是问题,关键是这种环境可能真的更适合小石头和小鱼儿的发展。
他立刻举杯,以茶代酒敬了外婆一下,语气真诚地说:“外婆,不瞒您说,我们正在为两个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环境发愁。
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那真是太好了,麻烦您帮忙打听一下,看看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可能争取,我和小茉都认为,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秦佩文见外孙思路清晰,并且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心下更是欣慰,满口答应下来:“好,这事包在外婆身上,我这两天就去找人问问具体情况,咱们家这两个宝贝,值得更好的培养。”
方仲文和丁盼云在一旁听着,虽然对“国际学校”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见秦佩文说得笃定,陆青阳也认可,知道这或许是一条更好的路,也都露出了支持的神色。
秦佩文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加之心里惦着重外孙们的教育大事,没歇两天,便动用了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网,亲自去拜访了负责筹办那所国际学校的关键人物。
正如陆青阳所了解的,这类学校在创办初期,招生对象卡得很严,原则上只接收外籍人员子女,以确保其办学性质和资源集中。
秦佩文这位退休外交官的面子固然不小,但对方起初也面露难色,表示制度如此,不好破例。
然而,秦佩文并未轻易放弃
几番沟通协调下来,校方管理层考虑到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