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旅店内找到了,直接拿住,扛着出来旅店回到钱六处,又开始了一番审问流程,就审了小黑和钱六,两个婆子没动。
小黑是春十三娘手下小头目,会易容术,手里也有几条人命,被俺拧断了脖子。
钱六,却是一个养小马的。
所谓小马,瘦马幼时之称谓。
所谓瘦马,扬州特产也。
钱六给俺交待了另一个扬州特产,扬州的盐商的方方面面,他就是围绕着盐商吃饭的小玩意儿。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因盐而繁华。
扬州附近有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滨临东海两淮食盐产地,两淮盐主要是晒、煮海盐,盐场集中在海州到通州。所谓“两淮盐,天下咸”。
扬州地处大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自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是海盐集散之地,隋唐的大半食盐从这里运往半个华夏。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纷乱,大唐的扬州城被彻底摧毁。
大宋朝定鼎后,重修扬州城,规模比大唐小了不少,但是明确了中部、中南诸路区域需要的海盐,都还要从这里运出。
两淮生产的食盐运输到扬州储存,然后或沿运河销往北方,或逆大江而上销往中部诸路。因而这些地方的盐商云集扬州。“扬州繁华以盐胜”。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儿,汇聚成金山银山,使得扬州城又空前繁荣起来。
大宋朝设两淮盐运史和两淮巡盐御史,皆五品,驻地就在扬州。另外,在淮南、淮北设分司两个,分司设运判一人,从六品,掌管盐场。
这些衙门和官员负责管理协调食盐买卖。
四、五年前,蔡京相爷又发明了盐引制度,让扬州盐商更兴盛起来。
所谓盐引,就是官府颁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分长引与短引,长引一年短引一季。商人交钱获得引,凭引运销盐。
能获得引的,叫引商。
原本有引的盐商都是自己运销食盐。
后来,有引的,就不一定是商人了,得引之后,他们将引给了无引的真商人运销食盐,便有了引商、运商之分。引商并不经营盐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