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家与赵高,这怨恨的根,深植于帝国权力更迭的土壤之中。
昔日始皇横扫六合,蒙氏三代为将,蒙恬大将军更是北驱匈奴、修筑长城,功勋彪炳。
那时的赵高,不过是依附皇权、以“狱法”和“书同文”这些内政治理之术崭露头角的宦官,纵然得宠,也不敢正面撄蒙家之锋。
蒙恬的赫赫战功,是蒙家最坚实的壁垒。
然而,天下一统,始皇之心,已从金戈铁马转向了千秋万世。
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一统……这些维系庞大帝国的精细活计,成了重中之重。
赵高精研律法,督造字书,将其推行至蒙学启蒙,俨然成了“文治”的代表,深得始皇倚重。
而蒙家军那套开疆拓土的悍勇,在和平的帷幕下,光芒渐黯,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裂痕,在无声中扩大。
赵高对蒙家这个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将门世家的忌惮与倾轧,从未停止。
那场震动朝野的“虎符案”,便是这倾轧最血腥、最致命的体现!
数年前,蒙家旁支一位正值壮年、前途无量的中将,被委以重任,率军清剿郑国故地的残余叛乱。
这本是巩固军功、更进一步的良机。
然而,就在大军开拔前夕,那枚象征着调兵权柄、不容有失的青铜虎符,竟离奇失踪!
虎符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