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510 年前后,达延汗正式推行 “六万户” 制度,这一制度并非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兼具军事、行政与宗法性质的统治体系。
左翼三万户(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由长子图鲁博罗特及其后裔统领,驻地在今内蒙古东部及蒙古国东南部,其中察哈尔部为 “宗主万户”,直接掌控可汗直属的军事力量;
右翼三万户(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由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统领,驻地涵盖今内蒙古中西部及河套地区。
这种 “分封诸子” 的模式,既延续了蒙古 “幼子守灶” 的传统,又通过血缘纽带将各部落绑定在黄金家族旗下,一度稳定了蒙古草原的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达延汗特意保留了兀良哈万户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承担“斥候”(侦察)与 “助战” 职责,但这也为后来兀良哈部的叛乱埋下伏笔。
(三)漠南蒙古:与明朝 “相爱相杀” 的核心战场
1.左翼部落的发展与明朝边防博弈:
达延汗死后(约 1517 年),左翼三万户首先陷入分裂。
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长子博迪阿拉克继承可汗之位,统领察哈尔部,驻地逐渐向东南迁移至今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直接与明朝辽东镇接壤。
察哈尔部作为黄金家族嫡系,始终以 “蒙古共主” 自居,对明朝采取强硬态度,频繁袭扰辽东、宣府等地。
明世宗嘉靖年间,察哈尔部首领打来孙汗为躲避右翼土默特部的扩张,率部大规模南迁,占据了原兀良哈部的牧场,与明朝的冲突更为激烈。
内喀尔喀五部是左翼喀尔喀万户分裂后的产物,包括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五部,驻地在今内蒙古通辽与辽宁阜新之间。
内喀尔喀五部
该部实力较弱,在察哈尔部与明朝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需向察哈尔部缴纳贡赋,另一方面又通过明朝开设的 “广宁马市” 获取物资。万历年间,内喀尔喀五部与明朝建立了相对稳定的 “贡市” 关系,但在 1619 年萨尔浒之战中,其首领宰赛因援助明朝被后金俘虏,此后逐渐沦为后金的附庸。
科尔沁部则是左翼的 “特殊存在”,其先祖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虽属黄金家族旁支,但与察哈尔部关系疏远。
16 世纪后期,科尔沁部为躲避察哈尔部的压迫,向东北迁移至嫩江流域,与女真部落产生频繁接触。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