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稀奇的“麒麟”(长颈鹿)、几筐香料、几件土仪。
而大明的回赐呢?却是成箱的金银、精美的绸缎、价值连城的瓷器!
锡兰山国王、古里国王……哪一个不是捧着远超贡品价值的赏赐,喜笑颜开?这哪里是“万国来朝”?
分明是大明在倾尽国库,向四海八荒散财布施!每一次扬帆,都是一次巨大的失血。
郑和的船队如同浮萍,一次次远航,一次次归来。他们册封了国王,接受了朝贡,留下了“天威浩荡”的传说,却从未在那些阳光炽热、海风咸腥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没有坚固的堡垒,没有常驻的官吏,没有掌控航路咽喉的要塞。船队一走,那所谓的“臣服”便如沙滩上的字迹,被海浪轻易抹平。
大明的影响力,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传说。
更可悲的是,官方垄断航海,垄断了远航,却只做赔本的买卖。严厉的海禁政策扼杀了民间海上贸易的活力,使得下西洋成为孤立的官方行为,缺乏民间资本和活力的支撑。
当永乐帝的雄心壮志随着他的龙驭宾天而消散,当朝廷的目光转向北方的蒙古铁骑,当国库再也无力支撑这无底洞般的消耗时,这头巨兽便轰然倒下,再无后继之力。
朱由校想到这里,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先祖壮举的敬仰,更有对其战略短视与经济失策的深深遗憾。
那耗费无数国帑民脂打造的无敌舰队,最终只落得个“厚往薄来”、“昙花一现”的结局,未能为大明换来一寸稳固的疆土,一丝持久的财源,一点真正掌控海疆的力量。
这,便是只图虚名、不务实利的惨痛教训!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旧有朝贡体系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