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元朝水平(2 / 2)

机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设计。

实际上,如果懂行的同时代清朝人看到这东西,只会感慨“我,元!”

——因为这就是个元朝水平的机器。

在几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了。

制约纱锭数目的其实也不是机器设计和制造水平,单纯就是水力设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导致做不大而已。

至于织布机,技术含量就高一些。

郭康打算询问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机器然后照着改。

这种棉布织机相对还好,不像丝绸提花之类的技术那样是暴利,所以买来应该不算难。

“棉布还有个好处,就是织造的工艺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

郭康继续说道:“它不像丝绸那样,对于专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导致大家不好学;但也确实有技术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润,可以实现较好的收入。

总之,是个恰到好处的行业。”

“如果展完善,原料供应和销售都能畅通,人员也训练合格,理论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

所以,如果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的话,纺织就是个好选择了——种植业太依赖体力,妇人从事耕种效率并不高。

而纺织正好也是个大宗项目,适合组织大量人员,集中进行生产。”

王大喇嘛给其他几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机器,还远达不到手工业时代的高峰水平。

按后世研究者计算,在清朝中后期,一个从事棉纺织的江南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农夫日收入的8o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研究者还找到了公社时期,松江县妇女的劳动报酬记录作为对比。

哪怕在这个用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强行追求男女在生产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环境下,从事相同农业生产的妇女,每日报酬也是男子的8o。

当然,紫帐汗国这边,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如东方,所以大家都缩水一点,结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

根据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这份工作的上限也远不止于此。

到清朝后期,从事耕作的农夫,每年工作大约3o天左右。

而从事棉纺织业的农妇,平均一年有oo多天在织机上工作。

这个时间长度,已经算是比较“职业化”

了。

这oo天的报酬换算成粮食,按当时价格,可以供1个丁壮吃一年;如果为了生计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o天,则可以供养8个人。

而时人自己的说法也算如此:按当时官员奏折里的记录,纺织业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价比较高的时候,织妇的收入甚至比农夫都高。

在贸易兴盛期,双方都干满全年的情况下,同样是受雇干活,替人织布的妇女,工资能比从事农耕的长工高出3o。

所以,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化的水平,这个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展空间。

本章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