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末尾,鲁迅以亲身经历痛陈:“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而推进新文字,也该是每一个前进文化人应当肩负起来的任务。“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炸弹,在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支持废止汉字的学者们备受鼓舞,纷纷在《申报》《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声援。
就在舆论一边倒之际,章太炎在《国风日报》上发表长文反击:“几日前在教育部会议上,子瀚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让你们用所谓的新文字进行翻译,可最后却无一人能够翻译,为什么?“
文章字字铿锵:“因为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深度的文字,你们所谓的新文字在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办法表达它的真正意思!“
这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能让那么多文坛大家束手无策?
嗅觉敏锐的报人们立刻抓住了这个热点。《晨报》率先全文刊登了秦浩的《施氏食狮史》,紧接着《京报》《世界日报》等纷纷转载。一时间,这篇奇文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正阳门外一家老字号茶楼里,几个穿着绸缎马褂的商人正在雅座用餐。窗外传来报童清脆的叫卖声:“号外号外!白子瀚一篇奇文难倒一众文学大家!“
“哎,卖报那小孩过来!“一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商人招手道。
报童小跑过来:“先生要报纸?四个铜板一份。“
商人掏出铜钱,接过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展开一看,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同桌的伙伴们好奇地凑过来,片刻后也跟着笑作一团。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