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因为放眼四望,欧洲的启蒙学者们找不到一个现存的文明来印证他们所描绘的世界,你要让各国变得文明,总要有一个参照物吧,哪怕是粗浅的也行。
于是在得到大量传教士带到欧洲去的中华书籍后,这些从书中吸收了营养的泰西学者,不约而同开始吹捧中华,顺便让大半个十八世纪,开始猛烈的刮起了中国风。
只不过,他们这些大学者知道是怎么回事,即便中华确实是文明高地,但也不可能是他们吹的这么完美。
但是下面的人,哪怕是很多贵族子弟,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啊!
马嘎尔尼正是其中之一,他看着连篇累牍对中国赞美的文章长大,耳边听到的都是夸张的赞美,因此在心里种下了对中华极度向往的种子。
这种向往,其实是他迫切到中华一趟的最大动力,不然历史上连印度总督都不想当的马嘎尔尼,是不会自告奋勇担任使节的。
当然,这些年来到中华的欧洲人比满清时期多多了,传回来的信息显示,中华也不是那么完美。
但马嘎尔尼依然想要亲自来看看,他不信他从小的接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虚构的。
这种情节,就像是人长大之后怀念自己的初恋白月光一样,那种朦胧的美好,不会轻易被打破的,但要是被打破了,也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
历史上,马嘎尔尼来到满清统治的时候,就直接被现状破防了。
他看到了他的男神-传说中世界上最道德的中华文明,已经变成了一个面黄肌瘦,拖着可笑长长辫子,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甚至是乞丐,强烈的刺激让他的所有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