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的肄业太学生一起去协助执行朝廷政策,让他们都历练历练。”
其实在大规模的行动之前,莫子布已经抽调了一批官员,但目前看来,确实还不够。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这件事就由你来办理吧。”莫子布同意了张问陶的建议,然后在李銮宣的名字上点了点。
“这位李伯宣看起来还是很有个性的,手段也不错,我看等此事办下来,就可以胜任兴龙布政使了,还可以让他挂一个侍郎衔,每年找点时间到中枢的内外朝都来见习一下。”
张问陶立刻掏出小本本把皇帝说的事给记了下来,之所以要刻意记,那是因为新马知府李銮宣这个培养的路径,直接就是奔着辅臣,甚至是丞相去的。
大虞中枢高官,特别是辅臣的升迁与大明朝有很大的不一样。
大明朝是以翰林院为辅臣的培养基地,一旦入了翰林院,基本就不会下到地方。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国家预备辅臣们对于朝廷的运转流程相当熟悉。
这样不管提拔谁当辅臣,都能很好很自然的接手,能更丝滑的和掌握批红权的太监们配合,使国家机器的运转,不会因为内阁辅臣的变化而产生问题。
但弊病也很显而易见,那就是不管是首辅还是次辅或者其他辅臣,都只能管人,不大会干事。
朝廷运转是熟悉了,北京城的中枢官吏是可以轻松拿捏了,但具体到治国方面往往千奇百怪,好多政策根本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下面完全无法执行。
其次对于地方治理,也完全没有概念,导致他们很难监察地方官员,以及修补地方官员体系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