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不是翻身之机。
“主公若登基称王,封本将为上将军……”他回想起昨夜那句令人心潮澎湃的话,不禁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他提笔蘸墨,手腕微扬,写下密信开头:“启禀大帅。”随后便开始娓娓陈述。信中写道:自郑南城攻陷以来,诸葛长明常在夜中感叹,大帅近来多不采纳其计策,每每心中怅然。更有数次,于兵士前议论大帅轻率用兵之事。尤其令人不安者,诸葛长明对郑南治理方式大异于以往,不循军规、不行法纪,却大开民权,收买人心,似有私心蓄谋之举。
信中更指出,牙门三将皆以诸葛之命为先,几近结党营私之态。而周子衡自己,乃堂堂大统领,却被诸葛长明留在郑南,不得随军征战,其意图不明,令人不安。结尾更言:“属下身处郑南,心忧大局,唯恐将来局势有变,故不敢不报,还望大帅察之。”
写毕,他细细检查数遍,确认措辞得体、言辞微妙而不显直白,既透露警讯又不致显得造谣。其后,他召来亲信,低声叮嘱:“此信交由你亲自护送,一路换马急行,务必在三日内送达大帅军中,切不可延误!”
黄朝领命而去,马鞭一挥,朝北门而行,转瞬消失于城门之外。
周子衡并未就此罢手。旋即又召来亲近的数名将士,分别布置:“你们几人,各自写封书信,言明近日城中军纪松懈,诸葛长明态度异样,隐有不轨之意。你们的书信可写给在安广郡的同僚,或写给谢帅身边熟识之人,但言语不可太露,需点到为止。”
这些将士或为恩义,或为投机,纷纷点头称是。片刻之后,十余封密信陆续完成,皆装封妥当,另遣快骑传出郑南。
短短一日之内,十几骑信使陆续从郑南出发,风尘仆仆地朝着谢必安所在大营奔去,翻山越岭,昼夜不停。
画面转至百余里外的谢必安大营。
此时正值中午,阳光烈烈,暑气蒸腾。营地中将士如火如荼地操练着,远处旗帜猎猎,尘土飞扬,演武场上杀声震天。中军大帐之中,谢必安正倚靠虎皮大椅,神情颇为轻松。他手中捧着诸葛长明之前传来的战报:“郑南已定,贼寇溃败,武阳差点身死,接下来将挥师巴镇。”
谢必安眉头舒展,大声赞道:“好一个诸葛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