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的赵三说:“守墓人,汝今得长生之躯,当尽心守护陵寝。百年之后,自有新的守墓人接替汝职。”
赵三口不能言,心中悔恨交加。他终于明白祖上为何留下“遇俑莫轻动,守魂需血偿”的告诫,也明白了为何祖上后来金盆洗手,再也不干盗墓的勾当。
原来,赵无咎当年参与修墓时,不忍见自己精心制作的陶俑随岁月腐朽,便偷偷施以秘法,注入护墓魂。后来他意识到这种秘法会害了后人,于是留下警示,可惜赵三利令智昏,未能领悟其中深意。
自此,汉墓中多了一尊特别的守墓陶俑,它不像其他陶俑那样肃立不动,而是时常在墓中缓慢行走,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
偶尔有不知死活的盗墓贼闯入,总会看到一个陶俑突然活动起来,发出沙哑的警告声。若贼人不听劝阻,这陶俑甚至会展示墓中各种致命机关,将其逼退。
几十年后,一个少年在老人带领下来到墓前祭拜。老人对少年说:“这就是你曾祖父赵三的安息之处,他因贪念成了守墓陶俑,这是咱们赵家的耻辱,也是警示。你将来万万不可步他后尘。”
少年好奇地问:“太爷爷还要守墓多少年?”
老人叹息:“才过五十载,尚有半百年岁。记住,做人不可太贪心,否则求长生反成陶俑,求财宝反失自由。”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对着墓穴拜了三拜。
墓穴深处,一尊陶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缓缓走回自己的位置,继续那漫长的守墓生涯。
而那句“遇俑莫轻动,守魂需血偿”的告诫,也在盗墓圈中代代流传,成为行业里最令人警醒的禁忌之一。